您的位置 首页 周公解梦

梦见自己秃头 梦见很多坟墓

上游•夜雨丨汪万英:祖孙三代的《人民日报》情 梦见自己秃头


冯全胜看《人民日报》

祖孙三代的《人民日报》情

汪万英

4月的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宽阔的长江水绿如蓝、净如镜,整齐的道旁树上,嫩嫩的新叶十分养眼。古镇居民冯全胜每天吃罢早饭,来到经营的小店,清洁一下柜台后,就坐下来开始上“自习”——阅读《人民日报》。他这一习惯是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而且还将其传给了一双儿女。这一家三代,都与《人民日报》结下了“不了情”。

党报迷老父亲订阅《人民日报》

冯全胜的父亲冯秀林,1937年出生在石柱县原中兴乡工农村榜上院子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3岁时跟随其祖父学习了《人之初》《三字经》《当家书》等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家庭困难,小学刚毕业就辍学了。1959年3月冯秀林应征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8月光荣退役。


冯全胜在《人民日报》上抄写《政府工作报告》

冯秀林的三女儿冯丽英回忆说,父亲是个党报迷。因为经济不宽裕,他常年订有价格相对较低的《四川科技报》和《文摘周报》,每逢赶场天就到镇上找单位借阅价格相对较高的《人民日报》。父亲只要不上坡干活就看报,有一次看报入迷,锅里的饭糊了都不知道,被母亲责骂。

冯秀林常说:“知识来源于报刊”。他把从报纸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农业生产,科学种田,科学养猪,搞科学实验,比如栽红苕秧,他把红苕藤的顶端、中端和底端分别各栽一块地,同等条件下看哪块地产量高;他种的冬瓜、南瓜每隔3天就要打枝,剪掉每个瓜蛋旁边长出的叉藤,大大提高了瓜蛋的成活率。他将家里的几分菜园地打理得四季瓜果飘香,家里的经济收入在村里数一数二。1989年冯秀林因在生猪生产销售工作中,成绩显著,受到石柱县委、县府表彰。

冯秀林和妻子生了六个孩子(老六夭折),加上父母,一家十口人吃饭。当时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供养一个孩子上学都困难,而冯秀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苦干和科学方法,让孩子们全部上了学,老大小学毕业,老二初中毕业,老三、老四、老五都高中毕业,令人刮目相看,交口称赞。

冯秀林一生以看《人民日报》为乐,每次看报后把报纸叠放得整整齐齐。他把从《人民日报》上看的国际国内新闻,农村土地政策,三峡工程的进展和移民政策等,讲得头头是道,周围常常围着很多“粉丝”。他经常用从《人民日报》上学到的知识,帮别人说理、打官司,从不收一分钱。他教育子女和孙辈,要多读书多看报,为人要高尚,要走正道,善不欺、恶不怕,多做善事。


冯秀林去世前几天还在看《人民日报》

2005年,为了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冯秀林积极响应三峡库区移民号召,带着家家人离开美丽的家园,搬迁到西沱镇云梯居委月台北路75号自谋职业。冯秀林享受移民搬迁优惠政策买了社保。他说:“做梦都没想到老了还有社保,按月按时拿社保金,而且年年涨,国家政策硬是好!感谢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拿了社保金的冯秀林手头宽松多了,他毫不犹豫地开始每年加订一份《人民日报》,天天学习。一直到2014年去世前几天,身患恶性淋巴肿瘤,嘴巴扯歪的冯秀林还在坚持看《人民日报》。

长期从事丧葬工作的江苏柏说起冯秀林,情不自禁地双手竖起了大拇指。他说,冯秀林去世后,子女遵照父亲遗嘱,丧事从简,不要乐队,不放鞭炮,不扰四邻,街坊邻居因此议论纷纷。追悼会那天,街上人山人海,站满了自发前来悼念和看热闹的群众,甚至比一个大官死了来的人还多。

冯秀林走后,冯丽英依照当地风俗对其他子妹说:“爸爸生前爱看报纸,现在他走了,全部烧去让他在阴间看吧。”于是把一摞摞叠放得整整齐齐的报纸烧掉。所幸在冯全胜的另一个房间里,还遗留有一摞他父亲2007年和2013年订的《人民日报》。

冯秀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冯全胜:“三天不看报,国家大事不知道。只有天天看《人民日报》,跟党中央保持一致,人生才不走弯路。不仅党政干部、国家工作人员要看报,我们小老百姓也要养成看报的好习惯。”

承遗愿冯全胜订阅《人民日报》


冯秀林遗留的《人民日报》

2020年11月2日晚上,冯全胜梦见已故的老父亲找他要《人民日报》看。“我没有报纸呀。”冯全胜说。“那你为什么不订呢?”父亲责怪道。梦醒后,冯全胜觉得十分惭愧,他决心继承父亲遗志,将《人民日报》继续订阅下去。

《人民日报》一年的订阅价格是288元,订一年288元,订两年576元,订三年864元……算下去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让“耙耳朵”的冯全胜很为难。订,怕老婆不理解不支持,不订,怕对不起父亲的在天之灵。到底订还是不订呢?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冯全胜最终瞒着老婆偷偷订了一份《人民日报》。

2021年1月3号上午,冯全胜收到自己订阅的第一份《人民日报》,他像见到了多年未见的亲人无比激动,立即翻看起来。中午12点,老婆进店喊他吃饭,看到他手中的报纸,顿时火冒三丈:“好啊!我叫你去灌点香肠你说没钱,你做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倒是大方得很。你挣了好多钱哟要订报纸?中午饭你就别吃了,你读报纸饱肚子吧。”冯全胜吓得大气不敢出,只能尴尬地陪着笑脸,老婆气得几天不和他说话。从此他每天主动承担了全部家务,用“良好表现”赢得了老婆的谅解和认同。

今年51岁的冯全胜其实是个爱学习的人,与报纸迷父亲不同,他从不看报纸。他以前每天坚持在电视上看中央新闻,喜欢朗读增广贤文、古今贤文、格言、警句、绕口令、重庆言子等,喜欢写点小文章。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他深受鼓舞,从此开始原文抄写各种报告。他先后原文抄写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一至七中全会公报,十九大报告,十九届一至五中全会公报,习主席2014–2020年新年贺词,习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内容,2020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祖孙三代订阅的《人民日报》

收到《人民日报》后,冯全胜每天认认真真将报纸看完,并把报纸上的重要信息抄写下来。他说,以前他是通过手机抄写党的政策,先把手机上的重要内容抄写到草稿纸上,再用正楷字抄写到本子上。订了《人民日报》后,他就直接从《人民日报》上用正楷字抄写到本子上,节约了很多时间。订报3个月来,他在《人民日报》上抄写了习主席2021年新年贺词、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冯全胜说,他从《人民日报》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对《人民日报》的感情越来越深。订报以前,他每天要下2个小时象棋,现在不下棋了,玩手机的时间也少了,时间都用于看《人民日报》。看《人民日报》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冯全胜说,父亲在农村时没有电视、电脑和手机,却比常人知识丰富,就是喜欢看报的结果,今后一定要将父亲的看报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受影响儿女订阅《人民日报》

今年春节,冯全胜在外工作的一双儿女回家过年,聊到冯秀林当年订《人民日报》的事情,大家都很激动。冯全胜对儿女说:“你们的爷爷活到老学到老,晚年还订阅《人民日报》。我以前不看报,订阅《人民日报》后才知道,它内容特别丰富,有头版头条、要闻、评论、观察、经济、文化、记者调查、社会、体育、国际、新农村、健康、副刊等,读了让人开阔眼界,充实自我,壮大胸怀,增加幸福感和自豪感!现在电子产品发达,但在电视、电脑和手机上看新闻,时间长了容易忘,资料不好保存。报纸不一样,只要把它收集好,时间长了想查阅某件忘了的事情,翻开报纸就知道了。《人民日报》是党的喉舌,人民的知音,是党中央机关报,是最大、最高的党报,它的权威性、资料性是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将来我百年归世后,你们不要大操大办,花那些空钱,如果能将《人民日报》订阅传承下去,就是对我最好的孝道了。”两个孩子说:我们都出社会了,自己在挣钱,国家政策好,挣钱也容易。请父亲放心,我们从二季度开始,每人每年订阅一份《人民日报》,一定将爷爷订阅的《人民日报》一代一代订阅传承下去。

3月11日,冯全胜在成都工作的儿子冯伟长委托父亲帮他订了一份《人民日报》;3月12日,在忠县工作的女儿冯有蓝在网上订了一份《人民日报》。

西沱镇邮局职工李国庆说,他送了近20年报纸,除了冯秀林,几乎没有其他个人订过《人民日报》。在电视、广播、电脑、手机等信息获取渠道丰富的今天,看报是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显得悠闲而优雅,很少有普通群众订阅《人民日报》。现在冯全胜及子女续订《人民日报》,让他非常感慨和感动,为他们点赞。

冯有蓝说,爷爷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将爷爷订阅《人民日报》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养成看报的好习惯。人民日报的内容非常丰富,每天能将天下大事尽收眼底,这种感觉非常好!

冯伟长说,他要把《人民日报》的内容学懂,弄通,悟透,并向单位同事以及身边人传递;要从看报中找到乐趣,丰富日常生活。

本文重点讲:梦见很多坟墓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

关于作者: z607.com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