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周公解梦

梦见牙掉了是什么意思 梦见失而复得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普通人 梦见牙掉了是什么意思


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的课堂分享

同学们好!非常高兴来到苏世民书院讲课。原因有二,一是作为二十年前薛澜老师的学生,这么多年里一直想念当初薛老师课堂上的温暖和智慧,每到北京出差还会回学校蹭课,所以这样名正言顺回学校的机会当然是不能错过的;二是前不久认识了你们上一届的师兄何流,他现在也投身公益领域了,我们深入交流了数次,从他身上我感受到苏世民书院学生开阔的视野和高远的格局,和他的讨论让我受益良多。我今天来和大家交流,也是非常希望从优秀的你们身上吸取活力和能量。

今天课程的主题,潘老师希望我跟同学们讲一讲我对leadership的理解。leadership中文翻译成“领导力”,我一直觉得没有完全达意,但是也没有想出更贴切的词来。关于leadership的“道”与“术”,书籍和文章很多。我从这两个角度都很难讲出新鲜感。至于“道”,我想起儿子在我前几年回学校讲课时叮嘱我的,和年轻人在一起,不要讲道理,要讲故事。韩寒那一句“听过了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让很多年轻人共鸣。至于“术”呢,我就更没得啥好说的了,曾有一篇流传颇广的文章说我“一看就不会当官”,我看到这句话后也会心地笑了。

所以,今天我在课堂上就以讲故事为主了。


第一个故事是28年前。那年我21岁,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被安排到县矿山公司做安全员和统计员。当时县里面有磷矿硫铁矿和煤矿三种比较丰富的矿藏,是偏远山区县里不多的创造财富的主力军。我去的时候,是矿山公司第一个科班毕业的大学生。县里面有三个国有矿山,树空坪磷矿、高岚硫铁矿和耿家河煤矿,每个月都必须下井检查安全。安全科的郝科长是一个部队转业军人,清瘦但是很精神,他很高兴公司给他分配了我这样一个年轻小伙子做助手,他说安全员这碗饭就该年轻人吃。很快,我就明白了他这句话的意思,因为这真的是个适合年轻人干的体力活。

最开始每次下井都是跟着郝科长一起。我们下到每一个作业面,现场检查确认各项安全规程是否落实到位,每个矿需要半天到一天的时间。下井条件最好的是树空坪磷矿,矿井里的主巷道宽的地方甚至能开进去拖拉机,分巷道也基本上都可以走进去不弯腰。高岚硫铁矿的条件则要差不少,除主巷道进去可以勉强站着走以外,分巷道基本上都要猫着腰蹲着过去。

最难的是煤矿。去耿家河煤矿的第一次下井是人生中难忘的经历。早上8点钟从半山腰的矿洞口进去,还没走到10米,就需要猫着腰了。再没走多远,就必须蹲下来走。戴着矿灯,拿着图纸,和郝科长一起到每一个作业面,几乎都是要爬着过去了。我们按照安全检查的路线,最后是从山脚下的矿井口出来,因此在井下是从上往下一个一个作业层地来检查。下到最下面的作业层途中,我们基本上是斜躺在巷道里往下倒着爬的状态,那种姿势总有一种不太使得上力气的感觉,很累,过一会儿就要歇一下。

当终于到平层巷道的时候,我停下来喘气,这时在漆黑的井下前方看到几个若有若无的光点,定睛一看又好像没有,而且一会儿有一会儿无。由于是第一次在几乎完全黢黑的矿井里待那么长时间,而且头顶矿灯的光已开始减弱,我有点怀疑自己是否出现了幻觉。耿家河煤矿和当时已经关闭的回龙寺煤矿紧挨着,我很小的时候就听母亲讲过,她同村的堂弟就死在回龙寺煤矿的井下矿难中,这位堂舅的遗孀姓宋,我小时候去外婆家玩的时候还见过,后来就顶班来到矿上做饭了。不知为何那一刻我想起了井下死去的堂舅,不由得害怕起来。

我问郝科长是否看见了什么,郝科长听出了我的害怕。郝科长说小陈莫怕,那是人的眼睛。有时井下矿工们为了节约头顶矿灯的电,稍微歇息的时候就会熄掉灯。他们从头到脚都是黑乎乎的,眼睛是唯一能迎着我们的灯发出一点亮光的东西。我跟着郝科长继续摸爬着往前走,当我们走到很近,能清楚地看到那个作业面第一个矿工的脸的时候,我们眼神交汇时互相点了一下头。郝科长叫他老夏,看来他们已是熟人。郝科长介绍说跟在我后面的是公司新来的安全员小陈,是大学生。老夏冲着我点头,咧开嘴笑了一下,他的牙齿也露出一点白色。

在矿山公司的两年时间里,我走熟了几个矿山的每一个巷道。每一次在暗黑的巷道里看到那些若有若无的光点,我就知道那是一个或几个兄弟的眼睛在回照我头顶矿灯的光。大学时一直放在床头的《平凡的世界》,此时真实地走进了我的平凡的世界。

跟同学们讲这段经历,不知道你们听完是什么感受。那样的矿山,那样的巷道,会让人联想到的感受会是什么?残破?心酸?委屈?不是的!我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场景,内心充满了力量。在最深最暗的巷道里,人和人眼睛交汇的那一刻,那一瞬间充满了温柔。那一刻我不光是眼睛看见了,心也看见了。


跟同学们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十年前。我任县委书记的那个县当时是国家级贫困县,同时是全省艾滋病重灾区,当时仍在世的在册艾滋病患者就有490多人,不知道在那些年因贫穷去卖血的人中还有多少没被检测出来。最严重的一个村子就有35个仍在世的艾滋病感染者,这个村基本不与外界交流,成了孤村。我在到任后的一个半月后到了这个村,让镇政府出钱杀了一头猪,中午在一名患者家做饭,我先是走访了三户患者,然后让村支部书记把全村患者都请到一起,算是我请大家一起吃午饭。我坐的那一桌,除了我以外全部是艾滋病患者,我和他们互相夹菜,一起喝酒,用这种方式告诉全县的老百姓,艾滋病一般接触不传染,这些人已经够苦了,他们不应该受歧视。

全县一些受艾滋病影响的特殊孩子让人揪心,46个艾滋病孤儿中有一个叫小燕的女孩,父母都因卖血感染艾滋病去世,她跟着爷爷生活。后来爷爷去世,15岁的小燕独自安葬了爷爷,无法想象孩子当时的悲凉。我去看她的时候,小燕不怎么说话,眼泪流个不停,她也不擦,任由眼泪像两条线一样流到脖子上。有一个8岁的艾滋病患儿,我去看他时,他满脸满头都是红疮。母亲前几年已经因艾滋病去世,因治病还欠了5万多元外债,跟着71岁的爷爷和68岁的奶奶在村里生活。简陋的家居和老人身上破旧的服饰,无不向我诉说着这个家庭的风雨飘摇。奶奶跟我说,这个孩子的妈妈就埋在屋场旁边,现在眼看着孩子一身的疮,一点点地走他妈妈的老路。他们家已没有亲戚来走动过了,村里的人从他们家旁边路过也都是绕着走,这个孩子也没法上学,没有任何一个玩伴,就是白天跟着奶奶下地玩一玩,晚上奶奶给他洗一下,跟着奶奶睡。奶奶说,这孩子变了一世的人,我也对得起他了。奶奶跟我说这些的时候,语调很平静,她的眼中甚至都没有眼泪。

我后来认了这个孩子为干儿子,帮助他治病和上学。我在全县大会上号召干部结穷亲,公开我和这个孩子的父子关系,并且向大家说明我对这个孩子的态度是十个字“只要我还在,只要他还在”,要求全县干部向我看齐,跟着我学。这个孩子现在经过治疗身上的疱疹已经全部消失,CD4指标一直很稳定,已经读到了初中,学习、生活状态都不错。过去我为官时曾有人指责我喜欢做秀,认为我结穷亲是在做秀捞政治资本。现在我辞去公职已经五年了,已没有任何世俗意义上的政治资本可捞。这个孩子到今天仍是我的干儿子,他家的事情,我还在管。我和爱人有共识,这个孩子,我们管到底。

跟同学们讲这段经历,是想和同学们分享,为什么有些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听者的感觉不一样?答案是言行是否合一。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从马里亚纳海沟到珠穆朗玛峰,而是说到和做到,特别是在长的时间段里说到和做到。


第三个故事是四年多前。我在任职期满后辞去公职,创立了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发起了“联爱工程”,希望通过草根公益试错性质的社会实验,帮助国家探索因病致贫的规律性解决办法。我们突破了传统慈善的做法,就是那种展示弱势者的苦难,博取社会的同情,从而找社会筹款去给弱势者付医药费、学费、生活费的做法。这样的慈善也很好,总比没有好太多了。但是这种传统的慈善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需要救助的弱势者太多了,靠这样一个一个地去帮很难帮得过来,二是有时难以避免用弱势者的尊严来换取救助,这是有违“Dignity and no harm”的国际公益伦理的。我们的做法是找到一个实验地区——广东河源,和当地政府和医疗机构合作,对地区内所有儿童白血病患儿无差别的兜底救助,就是现有医保体系内能报多少算多少,剩下的由我们公益资金来兜底。但是,向社会筹钱来帮助患儿付医疗费只占我们工作量的很少部分,我们大部分的精力,是在这个实验地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三个中心,分别是患儿服务中心、优医中心、卫生技术评估中心,从患者的医务社工服务、欠发达地方治疗重大疾病的能力提升、药物政策完善等三个角度来探索因病致贫的规律性解决办法。四年来,我们在河源兜底治疗了126个患儿,其中有103名患儿成功地闯过了生命的黑暗隧道,结疗康复或者进入平稳治疗康复期。社会上普遍对白血病有一种恐惧感,以为白血病是绝症,得了白血病就是死。81.7%,大家看看我们的综合成功率,这还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绝症吗?

在帮助这些患儿和家庭的过程中,我见到了太多触动我心底的人和事。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病患儿和家人的坚强。儿童白血病的治疗周期很长,一般要两到三年,长的我还见过五年的。孩子们在度过最初的治疗期后,都会变得特别顺从,乖得让人心疼的那种顺从。我见过医生拿着很粗的针管在后背做骨穿时咬着牙不哭喊一声的孩子,旁边的妈妈泪如雨下,孩子乖得连医生都忍不住流泪了;我见过为了陪同孩子治疗放弃工作、变卖了几乎所有能卖的家产、想尽了所有能想的办法,在孩子生命的最后时刻紧紧地把孩子抱在怀中的母亲;我见过七十多岁形容枯槁仍然坚持陪在孙儿病床旁一步不离的老奶奶。这些场景让我感觉到沉重,也让我感觉到力量。生命多么脆弱,生命又多么坚韧。这些拼尽全力努力生活着的人们,值得我们伸出双手。

讲完了三个故事。我们回到领导力这个话题。 其实很久以来,我对自己是否具有领导力都不自信。 我出生和成长在边远山区的农村,小时候最大的理想是当一个木匠。 读书让我一步步走出山村,在村里念小学,乡镇念初中,县城读高中,省城读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又回到故乡的基层工作。当时正是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的时候,机会很多,我当时的很多同学都留在了省城,有的还去了当时机会最多的珠江三角洲,但我选择了回到大山里的故乡。一方面是我对故乡的留念,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对自己不自信。我觉得我这辈子不可能成为一个叱诧风云的人物。我只有在我熟悉的地方,和我熟悉的人们在一起,才觉得自在。后来考上了清华的第一届公共管理硕士,来到了曾做梦都不敢想的地方学习。在清华的学习生活是我人生的分水岭,对我的塑造怎么说都不过分。但毕业之后,我又选择回到我的故乡。其实那时候我已经拿到了在京的央企的offer,人也已经比较成熟自信了。选择再次回去的原因,主要是当时我已经意识到我最希望去的,也是最能发挥我作用的地方,就是最草根的基层。

作为一个政府官员,我也从来不是一个典型的官员。 我无法忍受自己高高在上,官气十足。我泪点很低,看到受苦的人和不公平的事经常无法自控。我在基层工作二十多年,也一直没有脱掉身上的书生气,变成世故的老江湖。我从不收钱也从不送钱,从来没有钻研过自己的仕途。很多人觉得我不像一个当官的人,但老百姓和我的公益服务对象们都把我当他们的亲人和朋友。当年我做县委书记的时候,老百姓无论老少都亲热地叫我“甲哥”。我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之后,曾有新闻采访团跟了我一个星期,就是我走到哪儿跟到哪儿的那种。结束采访后一个人民日报社的记者对我说,他做了十几年的记者,我是他见过的全国大大小小的官员中,最不像官的官。我说我该把这句话听成表扬吗?他说当然是表扬!


后来我慢慢领悟到,我虽然没有官气,但我有共情的能力,可能共情本身就是领导力。人有时候把自己看得很大,把自己以外的世界看得很小,这个时候他/她看到的是平凡的世界和不平凡的自己。但如果你把自己放小,谦卑地平视每个具体的普通人,你会发现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平凡,都有非凡的故事足以打动任何人。这个时候你看到的是一个个不平凡的普通人,你会对他们的心思感同身受,发现有很多很多的事情你可以为他们去做。这种共情也许就是领导力的来源。因为它会告诉你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

同学们都是年轻的幸运儿,容易看到平凡的世界和不平凡的自己。我希望通过我的故事, 让大家能把自己放低放小,能更多地体会到共情的力量。今年上半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书《在峡江的转弯处》。我的儿子,也就是你们隔壁学校的学长给我这本书写了跋——《父亲的礼物》。今天课堂的最后,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这篇文章的最后几段:


那一年春节大年三十,清晨,父亲带着我和表哥坐车从县城开往乡下,我和表哥的手上各自提着一些年货礼物,我想是一次拜年的旅程。山间的早晨寒冷,呼吸可以在车窗上呵出雾气,在并不好走的盘山公路上开了许久。我们下车的地方是很典型的村子里的小房子,屋前一块没有种田的空地就算是院子。我和表哥看着这位我们拜年的“亲戚”从屋子里—不是“走”出来,而是“爬”出来—她腰部以下都不能动弹,用一块破旧的塑料布裹着,靠双手支撑上半身爬行。父亲介绍我们认识,我们叫她向妈妈。

向妈妈是父亲工作辖区的一位农民,她残疾多年,用手当脚,爬着去种地,爬着去收割,爬着去打水,爬着去做一切一个普通农民为了生存必须做的事。或许在我们看来她是励志甚至感人的,但在其他村民眼中她是一个“怪物”,这样的眼光让原本就比别人艰难的生活更艰难。也是时隔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在向妈妈生存的环境里,父亲作为在基层有一官半职的人在春节去拜一次年,至少能让她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其他村民欺负。

如今十多年过去,童年的很多记忆都模糊了,但那个春节的拜年我始终历历在目。我不知道会有多少家长在春节时带着孩子一起去做这样一件事,但我很庆幸我的父亲这样做了。我在这里并不是想要推广某种教育理念,因为我知道当时的父亲不是为了对我进行教育而做的这件事,他做只是因为他曾承诺把向妈妈当自家亲戚,而自家亲戚在春节就是会去拜年的。

对于父亲之后的诸多经历,媒体与舆论不乏评论,批评者说他喜欢“作秀”,赞赏者常用“华丽转身”的说法。但在我的眼中,他所做的事业尽管身份不同,都只是那次拜年的自然延伸。后来我外出求学,去到很多地方,但经历的事情再多,那个村子、那个院落在我的生命经验中依然牢牢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地方、以这样的方式努力生存的人始终是我父亲的家人,也是我的家人。

如果有人问我,父亲教给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想我会这样回答他:

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 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共通意义的根基。是这根基,让我们即便在日后形形色色的世界里体会了失落,品尝了诱惑,经历了幻灭,领受了嘲讽,也不会轻易洗去自己那层名叫“共情”的底色。

谨以此为父亲的这本新书作跋,并祝福一切“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们。

本文重点讲:梦见失而复得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

关于作者: z607.com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