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爱情风水

一成不变的城市生活,如何通过独处重启自我? _ 心跳恋爱社

撰文丨(美)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

摘编丨何安安

“宅文化”和“单身经济”正在包围我们的生活,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处于单身状态的成年人口已经超过两亿,这显然是令人吃惊的数字,因为我们拥有如此之多的单人家庭。而在另一方面,如何独处却成为困扰越多越多人的难题——当然,并非只有单身的人才需要独处,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临的问题。正如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普通成年人的清醒时间中有三分之一是在独处。”

一个人去餐厅用餐,一个人看一场电影,一个人出门旅行……我们如何才能学会与自己相处?从达尔文到米开朗琪罗,从奥黛丽·赫本到梭罗,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名人,都有着享受独处的独特经验,在他们看来,独处既是给自己“充电”的方式,也是享受幸福的方式。

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是《纽约时报》的资深专栏作家。为《纽约时报》撰稿的十年间,她撰写了大量关于独自旅行、设计,以及科技如何提升旅行体验的专题和随笔。罗森布鲁姆了解到,自北美到亚洲,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自生活,单人家庭在所有家庭类型中快速增长。可是,大多数人仍旧不愿意“独自行动”。这种矛盾激发了她写作此书的灵感,并开始反思独处与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她希望借由此书去除独处的污名,为独自生活的人,或者渴望享有独处时光的人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方法建议。


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Tony Cenicola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有“厨房仙女教母”之称蔡尔德全家在巴黎生活的时候,朱莉娅·蔡尔德

(Julia Child)

的丈夫保罗曾给妻子写信道:“你什么时候能暂停一下?什么时候能作作画或者喘息一会儿?什么时候能写写家庭的事儿,或者懒洋洋地倒在苔藓上,听听莫扎特,看看闪光的海水?”

罗森布鲁姆发现,从北美到韩国,独自生活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据预测,从现在到2030年,单人家庭将是世界上所有家庭类型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更多的人在独自进餐,更多的人在独自旅行,而且增幅显著。度假短租公司及高端旅游运营商等旅游业相关公司的报告都显示,单人旅行业务呈现双位数的增长。爱彼迎

(Airbnb)

平台上的单人旅客数量远超以往。“无畏旅行”

(Intrepid Travel)

的报告显示,目前每年有一半的客户,约7.5万人选择独自旅行,于是该公司推出了首款仅限单人旅客参加的线路。这种惊人的增长并不仅仅是未婚人士造成的:“已婚已育”的单人旅客数量也在增多。与此同时,根据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营销机构MMGY Global的调查,近一成有伴侣和孩子的美国旅客会选择独自出去度假。也就是说,独自旅行并非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退休人士的专利。

独处和孤独并不相同,事实上,正如《时代周刊》评价此书时写到,“孤独的感觉总是很糟,但独处的感觉往往很棒。” “这两者或多或少有所交叉,如何保持其间平衡才是精妙所在,这便是罗森布鲁姆在她发人深省的新书《精致的独处》中捕捉到的。”在《精致的独处》一书中,罗森布鲁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道出了独处的价值,希望可以提供一种良好的参考,让我们通过独处,再次和美食、美、勇气、失去、寂静、知识、家这些与幸福休戚相关的事物建立联系。


《精致的独处》,(美)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 著,未读·文艺家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6月版。

以下内容节选自《精致的独处》序言部分,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大部分人避免独处,因为独处总是和孤独或抑郁相连

我独自一人,拎着一个行李箱,预订了旅馆,即将开始一段恣意的生活。

你如何度过这段时间?刷脸书

(Facebook)

?发信息?发推特

(Twitter)

?网购?“待办清单”是无穷无尽的。

但时间是有限的。

独处的时间是一次邀请、一个机会,让你去做那些向往已久的事。你可以读书、打代码、绘画、冥想、练习一门语言,或者出去闲逛。

独身一人,你可以在路边装着旧书的箱子里一本一本慢慢挑选,不必担心耽误了同伴的时间,或者怕他们认为你心目中的“美好时光”实际很无聊。你不需要礼貌地与人交谈。你可以去公园。你可以去巴黎。


旧书摊

你并不是个例。如今,从北美到韩国,独自生活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据预测,从现在到2030年,单人家庭将是世界上所有家庭类型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更多的人在独自进餐,更多的人在独自旅行,而且增幅显著。度假短租公司及高端旅游运营商等旅游业相关公司的报告都显示,单人旅行业务呈现双位数的增长。

这种惊人的增长并不仅仅是未婚人士造成的:“已婚已育”的单人旅客数量也在增多。根据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营销机构MMGY Global的调查,近一成有伴侣和孩子的美国旅客会选择独自出去度假。也就是说,独自旅行并非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退休人士的专利,无论年纪大小、生活状况

(有伴侣、身为父母、想谈恋爱或是暂时不想的单身人士)

如何,只要你想,就能做到。

不过,想要遁世隐居的人并不多。最近,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共享工作和生活空间就证明了这一点。但能够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仍然是非常令人向往的,无论是去欧洲度假五天,还是在后院待上五分钟。

在皮尤研究中心

(the Pew Research Center)

的调研中,大约85%的受访成年人

(包括男性、女性)

都表示,时常有一段完全独处的时间对于他们非常重要。市场调查公司欧睿国际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通过研究发现,人们不仅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家人相处,还需要独处。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甚至那

些十分重视独处的人,往往都不愿意独自去做某些事情。他们害怕因为独处而错过有趣、充实,甚至可能改变人生轨迹的经历和新的人际关系。

《消费者研究期刊》上发表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如果无人陪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倾向于避免出现在公共场合,比如电影院或餐厅。与一场很棒的电影或艺术展可能带来的愉悦感和灵感相比,人们更在意独行会不会无聊,当然还有他人异样的眼光。

确实,大部分人都会避免独处,因为独处总是会和孤独或抑郁等问题联系在一起。弗洛伊德曾说过:“处于黑暗之中或独自一人是儿童最早感受到恐惧的两个情境。”在很多文字尚未出现的社会中,独处都被认为是难以接受的,正如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那本关于幸福科学的书《心流》中所写:“只有女巫和萨满才会觉得独处令人愉快。”

因此,2014年《科学》期刊中一系列研究发现,很多参加实验的被试宁可选择接受电击,也不愿意独处15分钟来进行思考,或许也就不足为奇了。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科学家和哲学家就一直认为人类是社会动物,而且给出了非常充分的理由。积极的社会关系对于我们的生存,对于人类共同创造的知识、进步和快乐,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史上历时最长的关于成年人生活的研究之一,“哈佛成人发展研究”在近80年的时间里追踪了数百人的生活,而研究结果一再显示,与朋友、同事、街坊邻居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益处良多。

另一方面,自我封闭的人则面临着更高的患病或认知衰退的风险,这项哈佛研究的负责人罗伯特·瓦尔丁格毫不避讳地表示:“孤独是杀手。”基督教的隐修士在独自修行期间,每隔一段时间也会参加一些集体工作和礼拜活动。梭罗在树林深处的房子里摆了三把椅子,“独坐用一把,交友用两把,社交用三把。”就连“独行侠” 的身边都有一个唐托。可见,关于孤独及其危害的探讨由来已久,且成果颇丰。

在免受他人影响的时间中,我们可以探索和发现自己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尝试退回到孤独的状态中,为了灵修、内省、激发创造力、焕发新生,以及寻找人生意义。佛教徒和基督徒进入寺庙和修道院,美国原住民爬上高山、走进深谷。奥黛丽·赫本选择回到她的公寓。“我必须经常独自待着,”1953年,她这样告诉《生活》杂志的记者,“如果从周六晚上到周一早上都能独自待在我的公寓里,我会非常开心。那是我给自己充电的方式。”


奥黛丽·赫本

有些人则会采用更极端的方法。冒险家们独自乘船航行、乘机飞行、驾车旅行,走过千山万水,比如约书亚·史洛坎船长,还有安妮-弗朗斯·多特维尔,她是最早独自骑摩托车环游世界的女性之一。“从今往后,我的生活将属于我自己,以我自己的方式度过。”在1973年独自骑行了12500英里后,她如是说。

几十年以来,学者们坚持认为独处的好处值得深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儿科医生、精神分析专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英国心理医生安东尼·斯托尔,再到如今主导众多科研项目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均表明,短暂的独处有益身心健康。

在一段免受他人影响的时间中,我们可以去探索和发现自己。法学学者、隐私权专家艾伦·韦斯廷解释说,私下里,我们能够深入、独立地思考。我们会拥有解决问题、进行实验和想象的空间,精神高度集中,仿佛火焰般噼啪作响,头脑像在海滩淘沙一样细细搜寻,像捡起一个贝壳一样获得灵感,检查一番后放进衣袋,或者把它扔掉,再捡起另一个。

从柴可夫斯基到巴拉克·奥巴马,从德拉克鲁瓦、马歇·马叟到克里茜·海德、爱丽丝·沃克,众多思想家、艺术家、创新者都表达了对于独处的需求。这是罗丹和艾米·舒默的相似之处,是米开朗基罗与葛蕾丝·琼斯的共同需求。有些哲学家和科学家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独处中度过的,比如笛卡尔、尼采,还有获得诺贝尔奖的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她84岁前一直坚持不用电话。莎士比亚狄金森、华顿、雨果赫胥黎等无数的作家都曾挖掘过孤独这个主题。交响乐、歌曲、诗歌、戏剧、绘画和摄影作品都是在独处时被创作出来的。

对于创意型的人来说,“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刻就是获得新领悟、发现新事物的那些瞬间。而它们即便不总是,也多半是在独处时发生的。”斯托尔在他的开创性著作《孤独:回归自我》中这样写道。虽然他人能够成为我们的幸福源泉,但有时,他们也让人分神,还可能会妨碍创作的进程。“因为创作令人尴尬,”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说,“你的每一个好点子,背后都有成百上千个蠢主意,你自然会不愿意把它们展示出来。”莫奈曾在一场巴黎画展开幕前把他的画通通划坏,声称那些帆布不配世代流传。罗伯特·劳森伯格也曾把他早期的一些作品扔到阿尔诺河里。

然而,正如独处对于创作

(可能还有后续的毁坏)

很重要,它对于心理健康的恢复也同样重要。一些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仅仅15分钟没有电子设备和社交互动的独处,都能舒缓我们的情绪

(无论积极还是消极)

,减轻愤怒和焦虑,让我们变得更加随和。阮翠薇博士发表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通报》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利用独处来管理自己的情绪状态:“激动过后安静下来,愤怒过后冷静下来,或者随时感到心情安定而平和。”

独处时我们会进入“省电模式”。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将这种状态形容为“处于后台”,在此状态下,我们可以摘掉在公众场合戴着的面具,做回自己,自我反省,自我评估,认真考虑我们的行为,以及进行韦斯廷所说的“道德清查”。

独处还有可能让我们在对待他人时更加坦诚和富有同情心。美国明尼苏达州诺斯菲尔德圣奥拉夫学院宗教学教授约翰·巴伯在文章中指出,虽然独处与自我有关,但并不一定是自恋。他表示,圣经中的先知所寻求的独处,帮助塑造了他们的理念,还可能让他们更加敏锐地感受到了弱势者和局外人所承受的痛苦。他写道,“最理想的独处并不是为了逃避这个世界,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其中。”

不幸的是独处和社交被视为非此即彼的命题

不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对细微差别毫不在意的时代,独处和社交被视为非此即彼的命题:你不是独自一人待在沙发上,就是在组织一场晚宴。这样的区分毫无益处

(而且通常是错误的)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发现,那些达成了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人,能够同时处于一种以上的状态,即使这些状态是相互矛盾的。他们可以同时既有个性又好交际,既自私又无私。伯格在文章中写道,偏好独处的人不一定讨厌社交活动,而且不一定是内向型人格。他们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和他人相处,而且乐在其中,只是与其他人相比,更经常一个人待着。因为他们领会到独处状态有益于自省、创作以及平复情绪。

在多年以来的传统观念里,如果你大部分时间都在独处,那你很可能不太正常。当然,正如心理学家们所观察到的那样,很多人回避社交是因为他们有社交焦虑症或者抑郁症。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独处本身就很愉快。马斯洛就曾说过,成熟的、达到自我实现层级的人尤其喜欢隐秘、超然和静思冥想的感觉。

查尔斯·达尔文曾发表过关于人类厌恶孤独感的著名观点,但他也非常珍视自己的独处时间。在订婚前的几个月,达尔文在日记中分别列出了“结婚”和“不结婚”的理由。“不结婚”的理由包括“来去自由”,“

(避免)

时间损失”,“

(避免)

晚上无法阅读”。在下一页,他继续写道:“我再也不能学习法语、不能去欧洲大陆或美洲看看了,也不能乘坐热气球或者独自去威尔士旅行。”


查尔斯·达尔文

但是,婚姻允诺的伴侣和孩子,还是占了上风。结婚前一天,在写给未来的妻子爱玛的信中,达尔文坦言,直到那时,他仍然认为幸福的真谛在于宁静和大量独处的时光。但他相信,和爱玛在一起,他能够找到超越“在寂静和孤独中积累知识”的幸福。在之后的四十三年中,他应该是找到了。

达尔文一家住在位于伦敦郊外肯特郡的Down House里,他和孩子们在菩提树下的草地上消磨时光,在客厅聆听家人朗读家信,和爱玛玩西洋双陆棋。尽管如此,他还是留出了很多独处的时间,回到无人打扰的书房,每天待上近六个小时。室外,在孙女格温·雷夫拉特描述为“两块巨大而孤独的草地”之间,他围绕着一片小树林铺了一条四分之一英里长的“沙径”。他几乎每天要沿着这条小路走上一圈甚至很多圈,思考如何解决一个问题。正是在达尔文的书房里和他称之为“思考之路”的小径上,在盘根错节的老树、大黄蜂和鸟窝的陪伴下,他做了很多实验,并完成了《物种起源》一书。

当查尔斯·达尔文正在英格兰家宅的树荫下散步时,另一位查尔斯——波德莱尔 则在巴黎书写着另一种独行之旅。

波德莱尔写的是插画师、记者康斯坦丁·居伊,他最喜欢在城市的人行道上漫步。与达尔文不同,他的“思考之路”是铺砌好的、公用的道路,但同样是灵感的源泉。波德莱尔对居伊漫步的描绘,塑造了“闲逛者”的原型,引发了关于这个形象的幻想:一位独行的漫步者,任凭好奇心驱使,漫无目的地溜达,无所事事的他除了此时此地便无处可去。

150多年之后,我踏上了追寻那个幻想的旅程。

(以上内容节选自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所著的《精致的独处》一书,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题图为《小森林》日本版剧照,这部电影讲述了平凡女孩市子在位于日本东北部乡村的村庄小森独居的日常生活。)

作者丨(美)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

摘编丨何安安

编辑丨徐悦东

校对丨翟永军

财经频道

本文重点讲:心跳恋爱社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

财经频道

关于作者: z607.com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