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周公解梦

梦见宴席 梦见烧纸钱

书法正在走向末路,绝非危言耸听 梦见宴席


“书法盛世”

如今,名目繁多的展览、众多的协会团体、培训机构以及年年递增的大学书法专业的招生、让人眼花缭乱的书法报刊杂志和网站、满天飞的“名家大家”,这种景象实在令人眼晕,的确可以说我们这一代赶上了书法盛世,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书法盛世。

我们每年的书法展览,中国书协办的就有好几个,各省、直辖市也都会有几个,各地市县的展赛也不在少数。除政府的展览外,一些艺术院校、民间社团每年也都举办一系列的展览,艺术公司和画廊的展览就更多了。近年的沙龙展、联展及个展更是如雨后春笋。众所周知在北京几乎每天都有展览;每期报刊都不乏展览资讯。用“令人目不暇接”来形容当今的展览绝不为过。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地都有自己的书法协会,另外还存在许多民间社团组织,社团总数相当可观,而且许多社团都拥有不小的队伍。其中大部分社团相当活跃,每年都有大量的培训、交流和展览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级社团组织成为书法活动的主要参办单位。

除社团之外的书法活动单位是学院和其他培训机构,近几年各地开始招收书法本科生和书法研究生的学院逐年增多,而且一些学校也有扩招的倾向。另外一些单位相继举办研究生主要课程班和其他层次类别的培训班。考前培训更是一天比一天地火。

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使书法的发展别有洞天。某些书法作品的高价拍卖使书法家们人心振奋。总之,中国书法景象之繁荣真是不胜描述,几乎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称之为“书法盛世”似乎不算为过。


书法正在死亡

当我们透过当代书法的表面现象分析内在本质时就可以发现,当今不仅非“书法盛世”而且恰恰相反,今天书法的众多现象正是书法正在死亡的表征——是死亡前的“回光返照”.从以下几方面略作分析便可晓得。

被遗弃的当代书法

钢笔、圆珠笔、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 令书法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 使毛笔近乎退出历史舞台。

以前,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喜欢书法,以今天的眼光他们个个都是响呱呱的书法家。而今天识字的人中只有极少数的人使用过毛笔。而且社会精英多是不屑顾之。“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很显著,现在的大学生乃至博士书写汉字都感觉困难。笔者本科的美学老师在课堂上曾感慨:“我的博士研究生写个假条都有错别字”.在我们中国喜欢书法的人所占的比例远远不及日本和韩国,尽管我们在对书法申遗时口口声称书法发源于我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现在似乎是教育发展了,更多的人都能上大学了,然而今天我们国家的中坚精英们整天只会用电脑打字,会写和经常写的字几乎只剩下自己的名字了,而且写得不好。于是为了签字时不至于现丑就花钱找专业人士设计一下。他们找的不是搞书法的而是马路边上那些“专业设计签名” 的,殊不知那些人实际上大多都不识多少字,只是为了糊口临时学了一点签名样式而已。事实如此滑稽,令人哭笑不得。我们的民族已经近乎抛弃了代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书法。

当代书法家的尴尬

1)由“好字不如孬画”直接导致“一流书法家不如三流画家”。

无论是在拍卖会还是在常规书画市场上书法作品的销售从总量到单价都远远不能与绘画相比。不入流画家之作老百姓都觉得“挺好看”,买一两张挂在家可谓常事,而书法“国展精英”的作品老百姓一般是不会出钱买的,向你求一张算是给你面子,拿到作品后慷慨的“朋友”可能会说“回去我给你裱起来挂在家”以表感谢。不管书法作者是气愤是心酸都难能左右这种现状。有点名气和实力的所谓“中坚力量”画家的画每张动辄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而最有实力最有名气的书法大家名家巨匠也难与之相比。国画界的大家名家早已卖到数万元一平尺,也就是几十万或几百万元一幅作品,油画名家的作品每幅卖到数百万乃至千万已不是新鲜事,而书法界的大家名家的作品则不能相提并论了。

在今天的商品社会里作品售价极大程度地决定了作者的身价。由“好字不如孬画”导致“一流书家不如三流画家”现象的产生和强化。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笔会待遇和出场费等方面的不同,人们从言辞和神情中时而也表现出书法家和画家在人们心目中的不同位置和分量。

其实,有很多书法家自己也看不起书法家:“展览不退稿”就是由书法家组成的书法家集体组织不尊重(个体)书法家的表现;书家本身对待书家和画家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有不少书法家公开承认书法家不如画家,明显的表现有改行现象和引导自己的孩子学画画而不是学书法


2)书法家多“不务正业”

有很多书法家或多或少给人不务正业的感觉,因为,自书法产生以来书法还从未真正成为“一业”.在古代作为书法艺术的创作主体文人士大夫基本上都是把书法当作修心养性和获取功名的工具手段,从未把它作为一个终身不变的职业和倾注心血孜孜以求的一门专业。换句话说,尽管人们称赞中国汉字书法,载荷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至今它还没有获得一个正当的名分,还没有被承认它是正业。你喜欢书法很好,别人夸你高雅有品位;但是,如果你痴迷书法,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书法上,那大家就会说你不务正业。如果,你把精力都用在修鞋或养猪等其他任何一件普通事情上,人家会赞扬样你敬业。至今书法还不成为一业,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书法本身的原因。

既然书法仍未成为一业,那么从事书法创作或书法研究的书法家就不免被认为不务正业。当今的书法家之所以被称为或自称为书法家,是因为他(她)爱好书法并致力于书法的实践或理论研究,或是因为获得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或者其他协会的会员证书。其被社会认可的真正身份或说正式职业,则大多不是从事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研究的工作,他们极少是职业的书法家。他们的职业遍布于教师、工人、军人、学生、商人、农民、科学工作者等。因此,身为以上身份的人即使戴上书法家的桂冠,整天沉迷于书法被人认为不务正业也就不足为怪了。

就笔者本人而言,即使自己是在读书法研究生,按理说写书法研究书法是自己的本分,但社会和亲友多有认为不务正业,他们的理由是书法能挣钱养家糊口吗?书法能算作一个正事吗?若本人也去修鞋或去养猪,很可能他们不仅认为是正业还会认为笔者挺有责任感的。

3)学书法就业难

当今,由于经济危机等原因带来的全球性就业难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掩饰了书法专业就业难的显著性。其实,书法专业的就业比其他专业难很多。

首先是因为书法至今没有成为一个职业。试看,无论哪一个能称之为一业的都能容纳大量的从业者。顺便仍以修鞋和养猪为例,假设能给书法家三分之一于修鞋或养猪岗位数目的就业岗位,书法家们就几乎可以各得其所了。

除了岗位少,还有其他原因影响书法专业学生和书法专业人士(书法家)的就业,按理说到中小学教书法课或写字课是书法专业毕业生和社会上书法家施展才华的好去处,但事实上很多中小学都是宁可安排不擅长甚至是根本不懂书法的其他任课老师兼代,也不给书法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社会上书法家任课的机会。学书法的进其他行业就更困难了。


4)打着艺术的旗号“向钱看”,却“钱途艰难”

既然以书法家的名誉出现也就是说自己在使用“书法家”这个标签,也等于说其行为是打着艺术的旗号。书法家们在日常交往和艺术活动中,在其名片、作品集、网页、展览海报和报刊杂志的介绍和宣传中无不充分使用“书法家”这枚标签,高举艺术的旗号,以塑造自己艺术家的光辉形象。

然而,打着艺术旗号的书法家们却多数是一直“向钱看”。当然不否认当初有些人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但坚持下来的的确为数不多。有很多人起初是因为爱好,随着兴趣的增加和水平的提高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展赛的路途。走上展赛之路心之所思心之所想多是如何获得展赛的成功,以及随后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因为展赛的成功似乎能够向社会证明你在书法艺术上达到的水平。这个成功可以为书家赢得书画市场某种程度的认可。改革开放以后书法发展的三十多年中也不乏由爱好到参展成功再到赚钱过上好日子的例子。于是,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们望着那些通过书法展览成名赚钱的榜样们,不遗余力地向展览冲刺,梦想自己笔下的宣纸即将变成厚厚的钞票。因为生活需要钞票,艺术需要钞票,钞票似乎又能反过来证明书法家在艺术上的成功。

还有一些人不是因为兴趣,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金钱才搞书法的,把书法把艺术作为赚钱的工具和手段。

现在,从大家名家到一般书法家打着艺术的旗帜赚钱已被人们广为接受和理解。相反,如果有谁不是打着艺术的旗号去赚钱,即只搞艺术不为钱财则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笔者近几年只搞艺术还没顾得上赚钱(不是不想赚钱),就遭到周围亲友的不理解,深有感触。


5)书法家的名分

书法家多是羞答答地搞艺术。书法家们多愿让人认为自己是搞艺术的或愿别人称自己艺术家,但自己却不好意思承认和接受,实质上是,至今社会从总体上还没有承认书法家是艺术家,只有少数优秀的书法家被社会公认为艺术家,多数在世书法家未得到社会的公认,一般是被恭维或尊称为艺术家,凭笔者的经验,在“书法家送文化下乡”“慰问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白衣战士”等这种纯奉献性的活动时,组织方会标榜你艺术家,自己借着无私奉献的境界状态,或者借着只奉献没有回报的不平衡心态,或借着对方招待的酒劲接受来自对方作为最主要的“劳动回报”——恭维称赞你“艺术家”,这时自己感觉似乎真的是艺术家了。书法家的艺术家形象多是在这种情况下树立起来的(不管是在别人心目中还是在书家本人心里)。在现实中,不管是在政治选举或决议中,也不管是在工商业的经营或社会文化交流中书法家都很难找到艺术家身份认可。书法家本身也自己心里有数,所以表现得总是比较“谦虚”,总是慎称自己艺术家,一般聪明的书法家都是把话题和氛围营造到一定程度,让别人去情不自禁地称自己艺术家,而不自称。总之,从“书法家是艺术家吗?”这个角度考虑书法家的身份问题时,书法家们会感到非常尴尬。书法家数年如一日高举艺术的大旗,甚至为艺术而献身,但终究乃至一生得不到艺术家的一个名分。书法家们的确会感到尴尬。

既然书法尝未真正成为一业,书法家之名分也就是虚的,哄哄这些写字的人而已。如果写字的人在某局任局长那么别人肯定称其局长而不是书法家,若是他的手下硬是称其书法家而不称局长,那他就离着下岗已经不远了。其实,诸如“王大夫”、“李工”、“赵助理”等称谓都比“某书法家”好听得多。恩,不错,有工作有职称。哪怕是“高美发师”、“杨保管”都让人感觉踏实容易受到尊重,因为美发师懂美感还能赚到生活费。保管虽说不是什么官但总算还有实权吧——不象“书法家”那么虚,虽好听说不定是无业无生活保障呢。若不信,你可以去找做掏大粪工作的人对他讲:“我给你办个享有最高权威的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证,你去当书法家吧,不要掏大粪了!”他极有可能不同意,认为你在毁掉他的生活。因为大家都知道绝大多数书法家都不能靠书法来维持自己正常的生活。

可见,“书法家”是一个很不值钱的名分。难怪有的书家耻于别人称自己是书法家,记得在中央美院读本科时同学之间嬉戏骂对方:“你是书法家。”对方肯定毫不客气地回应“你才是书法家呢!”

6)书法家的社会地位

古代书法家多为文人士大夫,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当时的社会上举足轻重,比如,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欧阳询,官至太子率更令;虞世南官至秘书监;张旭官至左率府长史;颜真卿,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柳公权,官至工部尚书、太子少师,封河东县公;苏轼,曾被召兵部尚书,改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二学士;储遂良、柳公权、虞世南、董其昌官至礼部尚书;张瑞图,历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左吏柱部尚书等职;何绍基、王铎,官至礼部尚书……可见,古代的书法家很多都有非常好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甚至有些书家担任国家要职,——还有些书法家诸如赵佶和乾隆等为天子帝王。今天书法家的地位则不可同日而语了。当今的书家别说有这么高的官职了如果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就谢天谢地皆大欢喜了。今天的书法家中也有做官的,但占总数的比例之小,官位之低,就很难跟古代书家相比了。今天的书法家多数是社会最基层的百姓。

书法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也同样反映着书法的变化。书法家社会地位的衰落反映了书法的衰落,直接反映了书法变得不受社会重视了。书法的创作主体及其书法本体也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书法家社会地位的落差也反映了书法在社会上受重视程度和影响力的落差。

7)书法家的经济状况

古代的书法家文人士大夫们多数有较高的官位,有优厚的俸禄,经济上是比较富裕的。不需要靠卖字来维持和补贴生活;他们大多都有很好的社会地位,有很多比卖字更好的获取经济收入的方法,所以他们一般是不卖字的。

而今天的书法家的经济状况则大多不那么好,除极少数的书法大家名家拥有豪宅名车外,多数书家经济算不上富裕。为培训进修交学费会时有困难,买参考书和工具书后生活上就得精打细算,竟有农民书家为参加展览准备纸张必须卖掉家里最值钱的猪。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热了三十年,花样翻新的展赛造就了千千万万个书法家,但真正能够享受其“繁荣成果”的除了书协高官,就是少数出道较早的名家大腕儿,以及个别幸运儿。那些“国展精英”也多是靠工资养家糊口,尽管他们头上还悬挂着耀眼的光环。在当今的经济社会里书法家的经济地位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相辅相成着。

8)书法家的社会认知

社会对书法家的认知与书家的自我认知往往是有距离的。书家多源于对书法的爱好,对艺术的崇尚,以及对古代书家的爱慕和敬仰心真意切,很多书家曾欲以古代圣贤为楷模潜心修行,自然常常会把自己与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从方方面面相联系起来,甚至,不自觉中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与之相去不远。自己俨然一幅文人或艺术家形象。一些书法家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艰辛苦练终于在某些展览中入展或获奖,在“战友们”的喝彩声中感到自己终于成功了,成为人上人了。然而,走到社会上别人可不这么看。

当然社会上有些人是很尊重书法家的,认为书法家从事着非常高雅的事业,令人钦佩。但在这个物欲横生的商品社会里认可书法家的人太少了。这个时代的人变的都太现实了,多数人都崇尚权利和金钱,在百万余书法家中仅有极少数的书家获得了权利和金钱,换句话说,绝大多数书法家是没有权利和金钱的,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弱者,被这个以权利和金钱为中心的的社会边缘化了。

在一般人心里不管书法家头上顶着多么好听的头衔只要没权说到底还是“一个写字的”。

如果作为一个书法家仍然不好从正面理解“一个写字的”是一个什么概念的话,那么可以借用其他概念来比较理解。

书协是民间群众组织——所以,作为会员的书法家的身份是群众。

从基层书法家协会的角度来认识书法家。一般是,地方某部门为了搞活动需要用书法来渲染气氛时就给书协下任务要求配合活动组织展览,动员书法家们积极参与,这种做绿叶式被动性纯尽义务性质的展览一般是能够顺利举办。但如果是书协自愿组织举办一个属于书法家的专业展览,则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申请点经费是非常困难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书法家就象扭秧歌的,需要时就拉出来“给大家个展示的机会”;不需要时就下边自行练习,自得其乐。

总之,在常人眼里书法就是写毛笔字,书法家就是会写毛笔字的人,跟会扭秧歌,会照相,会下象棋或会唱几句京剧的人没什么两样。


9)书法家的付出与回报

如果从经济效益角度核算,在书法方面的投资汇报率是最低的。当然,很多人会说自己是把书法当作业余爱好的,没有必要核算付出与回报,或说自己从不考虑回报,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因为首先,书法家把书法视为业余爱好只是在书家接触和学习书法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占书法家艺术生涯的很小比例。其次,有很多书家在讨论自己的书法时把书法说成“业余爱好”或“一种爱好”,多是故意表现一种对人生对艺术的一种淡定,淡薄名利,而事实上,当今的书家在如此“现实”的社会里是多么渴望自己的付出尽快获取最大的回报,做梦都想。很多书家实际上是很在意自己在书法上的付出和回报的,长远地想“我学习书法能给我的人生带来什么益处”,短期具体的会考虑“参加这次展览需要投入多少钱的纸墨,多少参赛费和多少时间,最终能给我带来多少好处。”

其实,考虑和分析书家的付出和回报也没有什么不妥。以平和的心来看待当代书家的付出和回报更为明智。

人们分析和计算书家的付出大多首先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进行的。每位书家从学习书法买毛边纸、毛笔、墨汁和字帖开始,之后,更多的字帖和参考书、看展览的路费和门票、培训费……所需费用基本上是随着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直到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可能看到收入,更甚至是事实上就是,多数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看到收入。就是那些所谓出了名的成功的书法家把自己总的经济投入与总的收入最终核算能做到不亏本的就更少了。能靠书法养家糊口的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能靠书法发财享受名车豪宅的全国也是凤毛麟角的那几位名家大腕。总之,能靠书法赚到钱的太少了。

以上仅是从经济成本一方面计算,还没有考虑时间成本即人工成本,其实人工成本在这个经济活动中也是很重要的构成要素,必须纳入成本核算。

大多书家都号称自己习书几十年,的确一般所谓年轻的书法家学习书法的历史也在二十年以上,老书法家多在三四十年,甚至更久。下面做一个非常保守的虚拟核算,来感受一下书法家的人工投入和应得回报。

假设:

一个书家学书年数按20年计;

一个书家平均每天在书法上投入的时间2小时计;

一个书家每小时的劳动报酬10元计;

按以上数据计算所付出的劳动应得报酬:20年 *365天/年 *2小时/天 *10元/小时=146000元

用以上非常保守的假设数据运算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学习书法20年的书法家仅工时投入就应该得到14万6仟元的报酬。试问全国有多少书法家通过书法获得过这个数目的报酬?当然答案是极少有人有过。更不用说投入时间更多的书法家,也不用再算上经济成本的投入。显然,从经济角度上学习书法是非常亏本的。

不算经济帐的书法家是极少的,因为他不能象古代书家那些文人士大夫那样经济实力雄厚,现在的书法家需要靠自己的付出换来相应的经济回报来养家糊口和支撑艺术发展。仅把书法当作爱好用来修心养性,那是书法爱好者的事,或是退休老干部的事情,绝非是书法家所应持的心态。

而且,书法家还要重新认识自己所投入的那部分时间成本,它不仅是时间,它是青春,是生命。毫不夸张很多中青年书法家学习书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老书法家是付出了自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整个生命。然而,付出青春和生命所获得的回报太可怜了。多数人没有经济的回报,没有学术的成果,在别人眼里仅落个“会写毛笔字的”。

书法家的付出与回报极不对称。这种付出实质上带有非理性成分,甚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多数书法家获得的回报是甚微的,于是大家都期盼通过入展来使自己成为百万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不计精力和财力成本进行拼搏奋战。为一个展览买几刀纸备战几个月的书家全国比比皆是。每年若有两三个展览就得耗多半年的时间,是很耗精力的。众所周知八届国展有一位书法同仁为了备战累倒了,再没能站起来。由于入展名额的限制能中者毕竟是少数,注定多数人不可能入展。难能可贵的是学书法的人都练就了很好的耐性,不入就继续写继续投稿直到入展为止,或者直到自己没有了时间和精力。这很是悲壮。能有幸入展的却发现入展后仍然不能有什么回报,于是把目标和希望就放在获奖上了。没想到等极少数优秀而幸运的书家拿到一张甚至几张最权威的获奖证书后仍不见回报的明显改善时,感到无比的茫然和无奈。聪明的书法家于是高姿态地说“学书法不过是玩玩而已,修身养性,赚不赚钱无所谓么”。很难找出一个比书法回报率更低的门类或行业了。


当今文化严重缺失

当今整个社会文化严重缺失, 使书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除了极少数的专业研究人员,现代人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和修养非常欠缺,就连书法家所谓的文化人也是如此。书法家们普遍缺乏传统文化素养和文人精神,使书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精神内核。多数书家似乎也不同程度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背几句《论语》或几首唐诗,更有的来几句自家诗来标榜自己有文化。当众背完诗句,自我陶醉一番万事大吉,从不去思考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当今多数书法家除了自己书写的文字内容和所背诗句内容外,自己的谈吐、行为、气质、作品内涵似乎都跟文化没有任何联系,从这些方面找不到文化的迹象。没有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作品不是垃圾就是废品。大量生产缺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书法作品的现象正是书法死亡的见证。


当代书法创作——没有调子的卡拉OK

正如“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论,古代每个时代的书家都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时代风尚、文化精神、时代特点。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清尚朴,这便是书法的时代特点。这样的作品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具有生命力和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从不同程度和角度代表和反映了那个时代。先关照一下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吧:

政治上—-和平崛起,富国强兵, 更大地发挥其国际影响力;

经济上—-加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提高,支持大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建设城市同时发展新农村。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经济软着陆;

文化上—-中西文化交流频繁,民族文化走上世界;

外交上—-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援助,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发展,更多地参与国际问题的研究与表态;

娱乐上—-面向大众,增强群众参与性。

再看我们当代的书法创作,精神文化缺失,缺乏创作主体生命的内涵和主体对艺术的自觉性。缺乏艺术的创新和风格的独特性,流于技巧学习和模仿。

我们的作品远远没有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没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从很大程度上讲,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基本上主要是对古代书法技法学习和对书法作品的模仿,没有找到书法的真谛和规律,当今绝大多数书法家的书法创作,实质上就象音乐上没有调子的卡拉OK。

书法家应该相当于音乐界独立作词作曲的音乐人,试想音乐人们都写不出自己的词曲却整天吼着没有调子的卡拉OK将会是什么景象。这的确是当代书法创作的现状。也是值得书法家们深思和不可回避的的问题。

综上所述,不管是书法本体的被遗弃和作为书法赖以生存的文化的严重缺失,也不管是书法创作主体遭遇的尴尬,还是从主体到本体一起在书法创作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及上面没有论述到的,诸如因书法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的混乱和缺失导致的书法探索和研究的迷茫,甚至是方向和指导思想的错误。这一切都是书法正在死亡的表征,且足以证明书法已经奄奄一息,暂时的表面繁荣即所谓的“书法盛世”,是书法彻底死亡前的回光返照。

作者:墨僧

您对文章观点持什么看法,请留言发表。


进入砚田书院圈,每天进步一点点: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本文重点讲:梦见烧纸钱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

关于作者: z607.com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