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周公解梦

梦见自己去医院 梦见小燕子

罢相、自杀、腰斩、灭族,汉武帝十三宰相不同结局,写尽人生哲理 梦见自己去医院


文:午梦堂主(读史专栏作者)

近读史书,至武帝朝,把那一朝的宰相传逐一细细读去,忽然觉得脊背发凉,原来在武帝朝当宰相,可实实在在是个高危职业啊。

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登基,公元前87年去世,在位长达54年。

在他漫长的执政时期,共任命了十三位宰相,可是这些宰相大多下场悲惨,得善终者寥寥,而且是平均每四年就换一个宰相,这换宰相的频率也实在是太高了。

让我们把武帝朝的那些宰相们,先来个大集结,按照当宰相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

这十三个宰相,在位的时间有长有短,长的有十二年之久,比如田千秋;短的也就两三年甚至一年不到的,比如窦婴、卫绾。

同样是当宰相,这十三人,却同途不同归。

先说好的,最后得终于相位的,是石庆、公孙弘、田千秋;

再说差一点,最后被罢免的,是卫绾、许昌、薛泽;

然后是因罹祸主动求死或被逼自杀的,是李蔡、庄青翟、赵周;

最后是用各种方法被处死以及惨死于狱中的,是窦婴、公孙贺、刘屈氂。

另外,还有一个死因比较特殊,是田蚡,他是因惊惧成病,最后发疯而死。

同样是当宰相,让人不得不感慨,宰相和宰相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人常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句话,在这十三个宰相身上,同样适用。

如果把这十三人,在宰相之位时的行为品格、个人表现,逐一细细分析比较,我觉得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不作为、乱作为、巧作为。

因为各自不同的当官目的和行为表现,他们的人生结局,因此大相径庭。


一、不作为者5人

首先我们来看身为宰相却不作为的,他们是:卫绾、许昌、薛泽、赵周、石庆。

一般来说,为官不为,要么是才力不逮;要么是为求避祸活命。这五人中,有的也确实是能力欠缺;有的则纯粹是为求苟活,主动不作为。

在宰相属于高危职业的武帝朝,他们的主动不作为,也大多因此得以保住一命;不过也有例外,他们中有一人因为不作为,最终也丢了性命。

01、帝王之师卫绾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先说卫绾。

这卫绾,可以说是三朝元老。汉文帝时,他是文帝的驾驶员,有高超的弄车之技;汉景帝时,做过三年宰相。他还是武帝的老师。

卫绾从开始当官直至位居相位,始终没有建树也无过失。所以皇帝们都认为他敦厚老成,对他很是尊重信任,赏赐也多。

年轻的武帝即位后不久,就想大展抱负,下诏"举贤良方正能言直谏之士"。这时,卫绾提出在所举的贤良文学方正之中,罢除法家和纵横家这两个学派的学者。

虽然卫绾没有像董仲舒那样,直接提"罢黜百家",但依然引发窦太后的不满,几个月后,找了个借口说,当初景帝卧病之时,官府中多有无辜受冤的囚犯,当时身为宰相的卫绾,未能负责替他们申冤。

卫绾因此被免去相位。不过,祸福相依,卫绾也因此得以善终。

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卫绾的评价是:醇谨无他,绾无他肠。

02、太后应声虫许昌

说完了卫绾,再来说许昌。

卫绾之后,窦婴和田蚡争夺相位。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这个时候,还是窦太后实际掌握着大权,窦婴因此得到了相位。

因此可以说,窦婴能当上宰相,是因为窦太后。但他颇有抱负,也倡导儒家那一套,这惹恼了倡导黄老无为之治的窦太后,将其拿下。然后便是许昌,在窦太后的授意下,接替窦婴做了宰相。

因为是窦太后直接任命的,所以许昌在职时,当然是惟窦太后马首是瞻。

窦太后又是秉承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治国理念的,所以许昌更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宰相许昌也就顺理成章被免了职。

03、走了狗屎运的薛泽

再说薛泽。

窦婴田蚡两虎相争,窦婴最终因“伪造圣旨罪”被斩首。因窦太后去世才好不容易掌握大权的汉武帝,对于母亲王太后频频干涉自己而不满,舅舅田蚡便成为汉武帝的打击对象。

最终,田蚡在汉武帝的手腕下,吓得疯了,并很快死掉。

许昌被罢免,田蚡被吓死后,武帝本来准备任命行宰相事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为相,结果韩却出了车祸,摔成重伤,走了狗屎运的薛泽,就这样在元光四年,被任命为宰相,直至元朔五年被免职,他前前后后,竟稳稳当当做了七八年的太平宰相。虽然毫无作为,却侥幸安稳老死于温暖的家中。

后来司马迁评价他说: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

也就是说,他只是丞相备胎,是上一任和下一任宰相之间的过渡期、空窗期。

04、自杀身亡的赵周

然后说下赵周。

御史大夫张汤和宰相庄青翟,在朝堂之上用尽心机,拼死争斗,最后两败俱伤,一个拔剑自刎,一个仰药自尽。然后赵周于元鼎二年二月,被武帝任命为相。

三年后的元鼎五年九月,朝廷要祭祀宗庙,列侯都要贡献黄金,后来因献给朝廷祭祀宗庙的黄金成色不足、分量不够,由此犯下大不敬之罪,而被夺去侯爵者多达六百人。

而赵周,因为被人控告明知列侯所献黄金不足却不上报,最后也被捕下狱,在狱中自杀身亡。

赵周,是不作为五大宰相中,唯一一个因为不作为而锒铛入狱,最后还丢了性命的人。

05、谨小慎微是石庆

最后我们再来看石庆。

他是西汉以孝谨无比闻名于世的万石君石奋的小儿子。这一家子的家风,用一句俗语形容就是,小心使得万年船。

广为人知的石庆数马的故事说,石庆做太仆时,有一次为皇帝驾车外出,皇帝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马鞭一一仔细清点后,才举手示意说:“六匹。”

这一家子,伴君如伴虎、为人处事的胆战心惊、小心翼翼,简直像患上了强迫症。

元鼎五年的秋天,赵周锒铛入狱,御史大夫石庆被任命为宰相。

他在职的九年,连匡正时弊的正常言论都不敢说,更不要说干点实事了。

大约连石庆自己也觉得一年又一年的,就这么尸位素餐,实在不好意思,所以有一次,他竟大胆向皇上谏言,要求惩办天子身边的酷吏所忠、咸宣等人,结果非但没能让他们服罪,自己反因此获罪,最后好不容易才出钱赎了罪。

经此一朝被蛇咬,石庆愈加信奉“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人生哲学,后来虽一辈子窝窝囊囊,倒也在太初二年得以寿终正寝。


二、乱作为者6人

说完了不作为的,我们再来看乱作为,最后下场也悲惨的。

06、生死冤家窦婴、田蚡

首先说的就是窦婴和田蚡。

这两个人是要放在一起说的,因为他们都是皇亲国戚,最后,狗咬狗一嘴毛,一个最终被处死,一个被吓得发疯而死。

魏其侯窦婴,是窦太后(文帝之妻)的堂侄,而武安侯田蚡,则是王太后(景帝之妻)的同母异父的弟弟。

窦婴因镇压七王之乱有功,后来以军功被封魏其侯。他为人耿直,但脾气暴躁、沉不住气,所以景帝朝时,宁可任用没有任何长处的卫绾做宰相,也不用相对来说优秀得多的窦婴做宰相。

景帝死后,武帝朝时,因为婆婆(窦太后)比媳妇(王太后)地位高,所以建元元年,卫绾被免职后,窦婴便做了宰相,田蚡做了太尉。

我们前面说了,窦婴因窦太后的原因得以担任宰相,但其心却不在黄老之治,而是响应武帝的儒家之治,惹得窦太后大怒,将其去职。

窦太后死后,王太后为大,宰相之位空缺后,田蚡便顺理成章做了宰相。

窦婴失去相位,又没了窦太后这座大靠山,便只有靠边站了。于是,原先依附巴结谄媚窦婴的那些小人,又纷纷站队到了田蚡那边。

只剩一个叫灌夫的人,自始至终对窦婴敬重有加。

这灌夫,本姓张,因父亲张孟曾为颍阴侯灌婴家臣,后赐姓灌。

吴楚七国之乱之时,灌夫率领一千人跟随父亲灌孟从军,以勇猛闻名,曾立下赫赫军功,被封中郎将。景帝时还曾任命他为代国宰相。

灌夫为人刚强直爽,不喜欢当面奉承人,又爱使酒耍性。成语“使酒骂座”说的就是他。

武帝元光四年夏,田蚡大婚,迎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因为有王太后的诏令(有太后诏,如列侯宗室皆往贺),在窦婴的劝说下,灌夫也勉为其难同他共赴婚宴。

在婚宴上,田蚡敬酒时,“众皆避席伏”,给足了当朝宰相又是皇亲国戚的田蚡面子。

但等到窦婴给众人敬酒时,“独故人避席,余半膝席”,除了几个老朋友,其他人直接不给已失势的窦婴面子。

按说人走茶凉,这也是官场常态、人之常情,忍也就忍了,但是碰到灌夫这个爆炭一样的性子,如何忍得了?

等灌夫敬酒敬到临汝侯灌贤的时候,“贤方与程不识耳语,又不避席”,灌夫一腔怒火无处发泄,趁机一石数鸟,大骂灌贤道:“生平毁程不识不值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占嗫耳语。”

翻成白话就是,“你这个家伙平时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你大爷我给你敬酒,你却像个娘们一样在那儿同程不识咬耳朵说悄悄话!”

灌夫自称为灌贤的长辈,其实不对的,因为其父张孟作为灌婴的家臣,才被赐灌姓,而灌贤是灌婴之孙,二人实乃主仆,何来是你的晚辈之说?但他借酒发疯,最受不了的还是主人田蚡,以灌夫不满太后旨意(喜事是太后下旨办的)的借口,将之下到大狱。

真是一醉酒成千古恨,灌夫做梦也不会想到,这次使酒骂座,给他带来了满门抄斩的严重后果。

为救灌夫一命,窦婴想尽了各种办法,最后他甚至上书汉武帝,为灌夫鸣冤叫屈,认为灌夫酒醉失言,罪不至死,还搬出了景帝"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的遗诏,请求武帝的再度召见。

这时候,王太后也出手了,她以绝食的方式,给皇帝儿子公开施加压力。

最后的处理结果是,不但灌夫全族按原定罪行满门抄斩,连窦婴也以伪造先帝遗诏罪,被斩首示众。

灌夫、窦婴惨死后,汉武帝再接再厉,打压频频染指权力的母亲王太后,田蚡因此惊惧成病,时常厉声尖叫,说亲眼见到灌夫和窦婴的鬼魂前来索命,隔年也一命呜呼了。

07、倒卖墓地的李蔡

说完了窦婴田蚡这对生死冤家,再来看一个乱作为的,是李蔡。

说起李蔡,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谁,但是如果说到他堂哥李广,那就众所周知了。

李广李蔡兄弟俩凭借高超的骑射武功和勇猛斗志,年少时均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击胡,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立下赫赫战功。

李蔡后来还与卫青一同出兵朔方,击败匈奴右贤王,俘获民众一万五千余人。李蔡在这次战役中,更因立下显赫战功,被武帝封为乐安侯。

汉武帝元狩二年,宰相公孙弘去世后,李蔡因击战匈奴有功,被任命为汉武帝的第七个宰相,从此弃武从政。

李蔡在职的四五年间,政绩卓著,尤以协助汉武帝在治吏、改币、统禁盐铁等国家大事中立功最著。

所以说,李蔡不但是将才,也是相才,文武双全,如果他再有石庆那样的小心谨慎,严守规矩法度,无疑是人生的最大赢家了。

可惜,李蔡的最终人生结局却是:汉武帝元狩六年夏,因私自侵占汉景帝园寝的空地而被问罪。李蔡不愿接受审问,自杀而死。

其实,当时汉武帝已经赐给他20亩墓地了,可是他又多贪占了三顷地,还倒卖了40多万钱,被揭发后便畏罪自杀了。

一世英名的李蔡,就因为这三顷地,生生晚节不保,实在让人惋惜不已!


08、相位之争引发的血案

说完了李蔡,再说庄青翟。

说庄青翟,就不能不说张汤,这个一心要对其相位取而代之的御史大夫,为了这个宰相之位,最终和庄青翟同归于尽,双双自杀身亡。

话说御史大夫张汤,自李蔡畏罪自杀后,自认为自己在朝中威望最高,宰相之位非己莫属,谁知武帝竟任命太子少傅庄青翟为相。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这个庄青翟还直受不辞,就这么大喇喇接受了,未尝相让,更让张汤觉得这个庄青翟,也太目中无汤了。

作为酷吏的代表,张汤一生中办过的两件大事不得不说。

一是奉命审理陈皇后巫蛊案,最终将陈阿娇废除后位,幽禁长门宫。

二是奉命审理淮南王、衡山王谋反案件,此案将皇亲贵族及其门客近乎一网打尽,甚至连武帝都打算赦免的淮南王著名门客伍被、严助,最终也在张汤的坚持下,被依法处死。

张汤为人处事之严厉、不留情面、不留后路,由此可见一斑。他也因此得罪了大批权贵,最终也直接导致了他个人的人生悲剧。

元鼎二年,张汤扳倒庄青翟的机会来了。这一年,汉文帝陵园内陪葬的钱币被人盗掘,武帝听说后勃然大怒。

庄青翟约张汤一起入朝谢罪,但等到了朝堂之上,张汤因为知道巡视皇帝陵园是宰相的责任,这件事应由庄青翟负责,所以便故意站在朝堂之上,一动不动。庄青翟见状,连连向他递眼色,他也佯为不知。庄青翟不得已,只好自行上前谢罪。

武帝于是便命张汤审理此案,张汤不但将责任全部归到庄青翟头上,还以见故知纵罪对庄青翟进行了处罚。庄青翟受到处罚后,自然愤怒抓狂到极点。

人在愤怒至极的时候,就会失去理智,一心只想报复。庄青翟也不例外。

这时候,朱买臣、王朝、边通三长史开始粉墨登场了。

这三个人,我们今天大概只知道朱买臣。覆水难收的故事,因为搞笑电影《花田喜事》而广为人知,其实说的就是朱买臣。

这三长史,因为张汤多次以权势打压过他们,自然和他积怨既深且久,他们直接找到庄青翟,煽风点火道:“始汤约与君谢,已而卖君;今欲劾君以宗庙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汤阴事。”

然后是庄青翟和这三人通过周详谋划,在武帝面前,大爆张汤与商贾暗相勾结的猛料黑料,说张汤从中牟利,“居物致富”,同时又搜集证据,分条罗列出张汤的八大罪状。

但张汤均一一坚决予以否认,“汤具自道无此,不服。”

所谓三人成虎,听有关张汤的坏话多了后,武帝也忍不住有点信了,“上以汤怀诈面欺”,便派了张汤好友赵禹去做张汤的思想工作,让张汤能够早点主动认罪。

也不知道这赵禹咋想的,找到张汤一番长谈,言外之意却是劝张汤一死了之:“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状,天子重致君狱,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为?”(你这些年办理的案件,被夷灭家族的有多少人呢?如今人家告你的罪状都有证据,皇上难以处理你的案子,想让你自己想法自杀,何必多对证答辩呢?)

张汤自杀后,剧情开始出现神翻转。他自杀前的一纸遗书,还有他死后,他母亲的一番高明智慧的作为,直接将三长史以及宰相庄青翟置于死地。

让我们来看一下精彩的《汉书》原文:

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者,三长史也。”遂自杀。

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它赢。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上闻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乃尽案诛三长史。丞相庄青翟自杀。

简单翻一下:张汤自杀前,写信给武帝谢罪说:“我张汤没有尺寸之功,起初只是个文书小吏,是陛下您宠幸我,让我位列三公之位。有人诬陷我来抹黑陛下,我只能以死谢罪。阴谋陷害我的罪人是三位长史。”写好后,张汤就自杀了。

张汤死时,家产总值不超过五百金,都是所得的俸禄和皇上的赏赐,没有其他的产业。张汤兄弟和儿子们仍想厚葬张汤,他母亲说:“张汤是天子的大臣,遭受恶言诬告而死,何必厚葬呢?”于是就用牛车拉着棺材,没有外椁。武帝听到这情况后,说:“没有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的儿子。”然后穷究此案,把三个长史全都杀了。丞相庄青翟也自杀。

可以说,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朝堂斗争中,没有胜利者,只有为了一相之位、一己之私、睚眦之仇,迷失心智的枉然赴死者。

这让我想到庄子的故事,还有李商隐的那句诗: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竟未休。

只是,在这场五个人的斗争中,每个人都是鸱,没有一个是视功名富贵如腐鼠的鹓鶵。大家一通乱作为后,纷纷赴死。


09、史上最坑爹的儿子

说完了这又一对生死冤家,再来说公孙贺。

说公孙贺乱作为,其实真有点冤枉。他有一个坑爹的儿子公孙敬声。正是这个公孙敬声的胡作非为,最终将全族之人送上断头台。

公孙贺之父公孙浑邪,因参与平叛吴楚七国之乱有功,被封平曲侯。

年少的公孙贺也因多次从军有功,且为平曲侯之子,故被选任太子舍人,属于陪武帝一起长大的人。

在当宰相之前,公孙贺曾多次奉命出击匈奴,但基本上都是无功而返,只有一次,在元朔五年,公孙贺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在与匈奴的交战中,公孙贺擒获匈奴王,因此被封南奅侯。

不过,元鼎五年九月,列侯因献给朝廷祭祀宗庙的黄金成色不足、分量不够,由此犯下不敬之罪而被夺去侯爵者共计六百人,南奅侯公孙贺也在其中。

也就是说,这好不容易凭自己本事挣来的功名,又得而复失。

其实,公孙贺是典型的夫以妻贵,他的妻子是卫子夫的姐姐卫君孺,而且媒人就是武帝。

太初二年,宰相石庆死,武帝欲诏公孙贺续任宰相之位。 因为亲眼目睹李蔡、庄青翟、赵周的因罪自杀,前任石庆虽秉承严谨家风,最终也差点小命不保,所以对于宰相之位这个烫手山芋,公孙贺极力推辞,惟恐惹祸上身,不得善终。

无奈,命里有祸躲不过,汉武帝见他坚辞不受,非常生气,“天子之怒,伏尸百万”,公孙贺万般无奈,只好拜受。

公孙贺升任宰相后,他的儿子公孙敬声也随后被擢升为九卿之一的太仆。但这公孙敬声可没他父亲那样谨小慎微,以为叫汉武帝姑父就能胡作非为,于征和元年擅自挪用军饷1900万钱,不久被人揭发,由此锒铛入狱,按律当斩。

为了替儿子赎罪,公孙贺便向武帝提议,希望能通过抓捕阳陵大侠朱安世,来换取公孙敬声的性命,得到了武帝的同意。

这阳陵大侠朱安世,据说和司马迁私交甚好,猜想后来司马迁写《游侠列传》,或许也有为知己朋友立传传名之意。

话说这朱安世,有命案在身,属于梁山好汉这一类人。他在江湖上朋友甚多,所以官府布下天罗地网,也无法将他捉拿归案。因此公孙贺才揽下这件大活,为朝廷分忧解难,更为救儿子一命。

然后是公孙贺也开始放大招,他将朱安世的所有亲朋好友,全部抓了起来,对他们严刑拷打,逼问朱安世行踪。

不久,朱安世听到消息,主动投案自首。

按说,事情进展到这个地步,对公孙贺一家来说,是最好不过的结果了。可是,谁能想到,公孙家族的巨大劫难,才刚刚拉开序幕。

朱安世被捕后,像一个恶毒女巫一般,对公孙贺笑道:“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

于是他在狱中上书,声称公孙敬声与武帝女儿阳石公主私通,且在皇帝专用驰道上埋藏木人以诅咒皇帝。

当时正在病中的武帝勃然大怒,下令彻查。

按说,一个满嘴跑火车的江湖大盗的话,是完全不用理会的,无奈人老,又在病中,最爱疑神疑鬼,成天胡思乱想,即使英武如汉武帝也不例外。

于是乎,看谁都像投毒整蛊的,表面上满脸堆笑,一个转身,就要在木偶人的心口处,恶狠狠扎上三针,让他痛不欲生。

江充奉命彻查巫蛊案,他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数万人因此丧命。

公孙家族自然首当其冲。

公孙贺就这样和儿子惨死狱中,公孙家族被族灭。

卫子夫的两个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青之子卫伉,均牵连进此案被处死。

李广之孙李禹也被诬陷勾结已投降匈奴的李陵,旋被处死。

甚至太子刘据也受诬陷,愤而杀死江充,率兵反抗,兵败后和母亲卫子夫相继自杀。

刘据妻妾子女,全部死于混乱中,唯有襁褓中的孙儿刘病已躲过一劫。

后来《汉书》直言不讳写道:巫蛊之祸起自朱安世,成于江充,遂及公主、皇后、太子,皆败。

谁能想到,当初只为避祸,对宰相之位一再坚辞,后来为了儿子的一次乱作为,救子心切做出的一次仓皇错误的决定,以朱安世作赌注的这一场豪赌,最终赔上了卫氏、公孙氏两大家族,还有数万无辜者的性命。


10、得陇望蜀刘屈氂

公孙贺被捕下狱后,刘屈氂由涿郡太守升任左丞相。这刘屈氂是根正苗红的王子王孙,他是汉武帝刘彻哥哥中山靖王刘胜之子。之前任涿郡太守,在“巫蛊之祸”中迅速崛起,由太守直接升任宰相,一步登天。

征和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出击匈奴,刘屈氂设宴为他饯行,送至渭桥,临别之际,两人又开始密谋劝武帝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事。

这昌邑王刘髆,是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的儿子。

说到李广利,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提到倾国倾城的李夫人和他的兄弟李延年,就无人不知了。

这李广利,正是李夫人的长兄。李夫人死后,李家很快失宠,李广利的两个弟弟均被灭族,而李广利,当时因为正率军远征3500公里外的大宛,侥幸躲过一劫。

李广利的女儿,是刘屈氂的儿媳,他们是儿女亲家,所以都一心想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

但是谁能想到,这边好事未成,那边大祸已至。

奉命追查“巫蛊案”真相的主审官员,对内者令郭穣等人严加审讯,郭穣为求生,便告发刘屈氂的夫人指使巫师诅咒武帝。还说刘屈氂和李广利共同祷告祭祀,希望让昌邑王刘髆顺利当上皇帝。

主审官员不敢怠慢,迅速将此事禀报武帝。很快,刘屈氂在长安东市被腰斩,刘屈氂的妻子也被押赴华阳街斩首示众。

李广利的妻子儿女也被收捕入狱。李广利听到这个消息后,直接投降了匈奴,其宗族随即被全部处死。

征和四年,李广利投降匈奴一年后,也被匈奴单于杀害。

李广利被杀时,怒骂道:"我死必灭匈奴!"

李广利死后,匈奴接连数月雨雪不断,家畜大量死亡,百姓疫病不断,种植的黍穄也颗粒无收。单于惶恐,于是为李广利立祠祭祀,以慰亡灵。

从最初的巫蛊案发迹,到旋登相位,又得陇望蜀,开始卷入立储斗争,却怎知,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不知收敛、不识进退、欲壑难填的刘屈氂,最终给自己及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三、巧作为者仅2人

为官只为一己之私,为非作歹、作奸犯科,最终身败名裂、族灭家亡,当然是为己不值、为人不耻;为官只为活一己之命,三缄其口、明哲保身,虽最终保妻全子、死得善终,却于国于民无望,又何异木偶顽石?

既于国于民有功,又能全身而退,实在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时机的把握、分寸的拿捏、火候的掌控,难就难在一个“巧”字上。

所以武帝朝的这十三宰相,在位时,既有功于社稷国家,退位后,依然能荣华富贵在身,全身而退颐养天年的,自然是凤毛麟角。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武帝朝笑到最后的两大宰相。

11、大器晚成公孙弘

首先来说公孙弘。

公孙弘年轻时,曾在家乡县城当一个基层小公务员(薛县狱吏),后来犯了事,又去海边给人放过猪,可见是个能屈能伸的主。

四十岁的时候,他才开始研读儒家经典,然后六十岁的时候,以"贤良"之名被菑川国推荐给朝廷,从此步入仕途。

接着,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因复命之言不合武帝心意,武帝又认为公孙弘没有才能,他就顺坡下驴,称病辞官后回了家乡。

十年后的元光五年八月,朝廷再次下发举贤诏,这一次菑川国,又一次推荐了公孙弘,因为他的学问在菑川国已无人能及,又恭谦谨慎的孝顺后母,还在后母去世后为之守孝三年,所以在菑川国,他早已盛名在外。

十年后再度来到长安,公孙弘先是在太常官所待命,然后是参加考试,作文题目是论天人之道。

起初,阅卷老师对公孙弘答卷给出的得分是不及格,直接列为下等。但最后却来了个神反转,等武帝阅过公孙弘的答卷后,将他的文章列为第一等。

元朔五年,薛泽被免职。武帝欲任用公孙弘为宰相。然而,按照汉朝制度,宰相之职一直选用列侯担任,公孙弘却没有侯爵,于是武帝下诏封公孙弘为平津侯,公孙弘遂成为以丞相封侯第一人。

这一年,公孙弘七十岁了。

由此可见,公孙弘善学习、识时命、知进退、能隐忍。

公孙弘为官之后,也做过很多实事。

在他的一再谏言下,汉武帝停止了劳民伤财的西南夷、苍海郡边疆建设工程。

他反对任用酷吏,所以武帝欲起用酷吏宁成为太守,被他成功阻止。

他还制定了一整套以儒家经典为标准的升官、补官办法。

当然,他也有小人之心和小人之举。

比如他的竞争对手主父偃被诛灭九族,就和他向武帝极力谏言有关。

还有,胶西王刘端凶残蛮横,害死过数位朝廷派去的国相,公孙弘却故意向汉武帝推荐自己的竞争对手董仲舒,说只有董仲舒这样的大儒,才能够胜任胶西王相之位。

有趣的是,后来董仲舒去了胶西王那里,并未被杀害,反而很受胶西王敬重。

他还有一个竞争对手汲黯,也瞧不上他。

每次上朝之前,他们几个同事,事先商定好了统一意见,但等到了朝堂之上,公孙弘却又顺着武帝旨意,当面反悔,让汲黯很不爽,当着武帝的面直接地域歧视说,你们齐地人真狡诈虚伪,说话不算数。

武帝询问此事,但见公孙弘气定神闲,做了一个高明无比的回答: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为官为相之后,公孙弘家仍然盖布被,每餐只吃一个荤菜,汲黯也受不了,当着武帝的面讥刺道,你丫太作了,都当这么大官了,还故意这么省吃俭用,沽名钓誉!(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就差像华妃那样带看不看,冷冷来一句,贱人就是矫情!

这一次,公孙弘的回答是,汲大人你说的太对了。陛下我要恭喜您,如果没有汲黯这样的忠臣,您哪能听到这样忠诚的话啊。

这一句马屁真是拍的左右逢源、滴水不漏、八面玲珑,已臻化境。

淮南王、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病重无法处理政事,后来又认为诸侯谋反是自己为相不称职的原故,因此上书请辞宰相之职。

武帝自然不允,还赐给他许多牛酒布帛,让他安心养病。过了几个月,公孙弘身体康复如初,又回朝处理政务。

元狩二年春三月,做了数载安稳宰相的公孙弘,安然死于任上。这一年,他八十岁了。

四十始读书,六十入朝堂,七十为官作宰,八十终于相位。公孙弘这如姜尚般,大器晚成传奇励志的一生,于个人而言,不可谓不精彩、不圆满。时人、后人抑他贬他者,都说他奸诈虚伪。其实还是明朝于慎行对他的评价最公允:世徒以其曲学矫情,薄其相业,而不录其功,亦非通论哉!

12、太平宰相田千秋

最后一个压轴出场的宰相,是田千秋。

你也可以叫他车千秋。汉昭帝时,田千秋因为年龄大了,行动不便,皇上于是特许他坐私家车出入宫殿,大家便都叫他车丞相,后来他的子孙便以车为姓。

如果说公孙弘为官为人巧而诈、巧而伪,让人瞧不上,鄙其为人,那么这个压轴出场的田千秋,不但当了十二年的太平宰相,还为人老成持重,朴实敦厚,为国为民,曾在始元六年成功主持召开盐铁会议;开凤元年,平定燕王刘旦之乱。

真是要人品有人品,要人缘有人缘,要功业有功业,最后还和公孙弘一样,富贵安然的老死于宰相之位,实在是人生最大赢家。

说起他当宰相的过程,也是个传奇。

他原先是汉高祖陵寝的守墓人,在汉武帝晚年,有一天上书武帝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白胡子老人(明眼人一听就知道,他编瞎话说的是汉高祖)对他说: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罢哉!

意思是,儿子动老子的兵,确实应当被打一顿;皇帝的儿子因为过错杀了人,有什么啊,毛毛雨啦。

武帝正后悔杀了太子刘据呢,但又不好说杀错了。这一番话,既巧妙的替太子鸣了冤;又维护了武帝的面子,于是汉武帝大悦,立刻召见了他,并给他封了个大鸿胪的官。数月后,刘屈氂被腰斩,武帝旋拜田千秋为宰相。

从一介守墓人,到得登宰相大位,田千秋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这火箭一般的升官速度,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田千秋当了宰相之后,还曾上书武帝,希望他: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

意思是,陛下您已经为国劳苦多年,现在年纪大了,该享享清福啦。

后元二年二月,汉武帝病逝,太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继位的少帝对田千秋,愈加礼遇敬重。他又为人谦逊,不贪名利,所以自然得以寿终正寝。

纵观武帝十三相各自不同的人生悲喜剧,还有他们为官作宰之后,在为与不为、乱为之间的人生抉择,让人不得不感慨,身处朝堂之上,处处江湖凶险、如履薄冰。做官难,做宰相更难,做武帝朝的宰相,难上加难。

忽然想到和庄子有关的一则故事说: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这句话的意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会根据外部环境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即在有用无用两者之间随机应变。

若将武帝十三相的故事质之庄子,想必先生定会翛然一笑道:周将处乎为与不为之间。

只是,这为与不为,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能做得了主的。

我们能做到的,或许只有,心系社稷百姓,为所当为,即使因此身亡家毁,亦九死未悔、万死不辞!


附:武帝十三相在相位年表

01、卫绾 (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建元元年(前140年)

02、窦婴 建元元年(前140年)-建元二年(前139年)

03、许昌 建元二年(前139年)-建元六年(前135年)。

04、田蚡 建元六年(前135年)-元光五年(前130年)

05、薛泽 元光四年(前131)-元朔五年(前124年)

06、公孙弘 元朔五年(前124年)-元狩二年(前121年)

07、李蔡 元狩二年(前121年)-元狩六年(前119年)

08、庄青翟 元狩六年(前119年)-元鼎二年(前115年)

09、赵周 元鼎二年(前115年)-元鼎五年(前112年)

10、石庆 元鼎五年(前112年)-太初二年(前103年)。

11、公孙贺 太初二年(前103年)-征和二年(前91年)

12、刘屈氂 征和二年(前91年)-征和三年(前90年)

13、田千秋 征和三年(前90年)-(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

本文重点讲:梦见小燕子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

关于作者: z607.com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