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巨蟹座

纸上谈兵的典故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出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留下来许多经典的诗词歌赋、成语典故、谚语俗语等丰富多彩的语言表现形式。不得不说,中国古人有智慧、有才学,能人才子辈出才有了如今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国古代创造出了多种语言表现形式,于是对语言表现载体的要求越来越高。

  

  古人最早石头、龟壳记录文字,这些东西很难搬运,也因此很难流传下去。后来改用竹简记录文字,奢侈一点的用布匹、丝绸来记录文字,直到东汉蔡伦发明了纸,人们才渐渐舍弃笨重的竹简。有人此时疑惑了:纸在汉朝才出现,为什么战国会出现“纸上谈兵”的典故呢?难道战国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知道总有一天会发明出一种叫“纸”的文字载体吗?这显然不可能,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这种时间差的原因。

  

  首先,纸张其实不是在东汉才有,连蔡伦自己都明确表明,纸这个东西不是他发明,他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使之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在蔡伦发明出“精致”的书写纸之前,早在西汉时期,用树皮、麻布做的纸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它很粗糙,书写不便,所以没有被充分利用。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空有理论,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词的来源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因常年跟随父亲行军打仗,对于兵法了如指掌,但是没有实践经验,也没有应付实际情况的能力。

  

  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与赵国交火,秦国派出大将白起,赵国则派出了饱读兵书的赵括做主将。没想到平日里对着兵书高谈阔论、自信满满的赵括,上了战场看到真正的战争场面,整个人都懵了。他发现平日里读的那些兵书,面对真实的战场环境,不能完美契合,可他没有实践经验,无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最终,由于赵括指挥不当,长平之战赵国惨败,赵纸上谈兵的典故括也因此身败名裂,落了个千古骂名。

  说起来,赵括也很冤,他明显是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只不过缺乏实践经验,而赵国和他的父亲都没有给他实践的机会,就让他单独指挥了如此重要的一场战役,面对的还是那个在史书上以勇猛、精明著称的大将白起,所以说赵括因战败成为众矢之的,并得此骂名也算是比较冤的。直至今天,“纸上谈兵”这个词都被用来形容那些只会空想不会实践的人,它确实来源于赵括,但确切的说,这个词并不是在赵括那个年代发明的。

  

  《史记.蔺相如列传》中描写这一历史事件时,也没有提到“纸上谈兵”这个词,只是描述了这个行为,说赵括“若胶柱而鼓瑟耳”,能够读他父亲教的兵书,却不知道变通。“胶柱鼓瑟”这个词是在当时出现的,形容一个人死板、不知变通。而“纸上谈兵”是后人对这段历史的提炼,是后人创造出来的词,它真正出现的时间是清朝雍正年间。此时,纸早就被发明、改进出来,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发明出“纸上谈兵”这个词也不奇怪。

关于作者: 周易天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