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十二生肖

二人三足是什么生肖 2009属什么生肖

屈原:远去的贵族 二人三足是什么生肖


中国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尤其是民生情怀,应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开始。他的作品,没有风花雪月、没有无病呻吟,有的只是对于家国命运的忧虑、人民生命的关切,其格局、境界、视角体现出超越普罗大众的大爱,是后世难以逾越的第一座丰碑!

《离骚》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今天读来,我们仍要为屈原先生那种博大深邃的民生情怀而感动唏嘘。

世界人类历史不知从何开始,芸芸众生成了统治者眼中、手中的玩物,“君视民如草芥”者比比皆是。为了一己私欲,君王动辄不惜牺牲千万民众去攻城略地,端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而中国古代历史上能考虑民生疾苦的君王臣工真是凤毛麟角,项羽要算一个。国人总是嘲笑、或者惋惜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有谁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为什么要自刎乌江?——只是因为他知道,楚汉相争三年,已是民生涂炭、血流成河,而项刘势不两立、两人只能留一个,既然老对手刘邦屡仆屡起、又不肯单挑解决,那就让我灭亡吧!——这就是项羽,这就是贵族风范!为了天下苍生,贵族们选择的,就是自我牺牲!

屈原也是这样!为了楚国的天下苍生,为了免遭战争灭国的灾祸,他费尽千辛万苦、受尽磨难冤屈,最终却无力回天,国破家亡;所以他只能步屈氏先祖自杀谢罪之路,怀石投江、以死明志。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裔。

屈氏家族世袭一个叫做“莫敖”的官职。莫敖是楚国的重要官职,主要掌管国家的祭祀,也是确认楚王的正统性的官职。如同周公一族维护周王的权威,屈氏也同样肩负着维护楚王权威的使命。

楚国,又称作荆、荆楚,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帝颛顼高阳(黄帝之孙)的子孙在南方建立,被中原诸侯称为“蛮族”、“南蛮子”。楚人先祖鬻熊,辅佐周文王灭商有功,到周成王时念其功劳,封其曾孙熊绎为子爵,建国于丹阳,封领地50里,没看错,是50里!熊绎以及其后代子孙,自此在江汉流域艰苦卓绝地开发。《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

从初创到鼎盛、到衰亡,楚国历史竟然绵延了近八百年。全盛时的楚国君王,曾试图“问鼎天下”,纵横十一省市。其版图最大辖地囊括今湖北、湖南全部,以及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山东、上海、浙江的一部。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是继吴起之后,楚国另一个较有政治抱负的官员。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他先后两次被流放出都城,一次至汉北,最后一次是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此时正在汨罗江畔的罗国遗民集聚区域(今湖南平江县)徘徊,闻讯悲愤交加,遂于农历五月初五,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家庭,虽然家境不比鼎盛时期,但也衣食无忧、生活优渥。家中长辈满腹经纶,对屈原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屈原深知自己身上流淌着楚国王室的血脉,从小对自己要求也非常严格。

屈原生长的时代,正是楚国的盛世楚宣王时代;后又经历了整整三十年的楚怀王时代。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勤奋好学、博闻强识、娴于辞令,深得楚怀王的信任。他不但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还对国际局势特别是国家兴替存亡之道颇有见地。24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是楚怀王内外决策的核心人物。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秦国国力日盛,对诸侯列国虎视眈眈。而其他诸侯只有采取互相联合的“合纵”策略,才能遏制秦国的虎狼之心。故历史上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屈原出使齐国,联齐抗秦。楚怀王第一次成为“纵约长”,联合齐、魏、韩形成抗秦联盟,屈原功不可没。

谁知不是冤家不聚头。以功利为目的、能言善辩的张仪,其主张是与“合纵”针锋相对的“连横”策略,他替秦国出谋划策、为虎作伥、对诸侯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这时他来到楚国,以巧言令色、金银财宝、贪欲利害游说,成功拉拢了楚国朝臣,离间了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屈原被流放到江北地区,张仪被楚怀王授予楚国相印。

楚怀王二十四年,楚怀王与秦昭襄王在楚国靠秦较近的棘阳城(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会晤,签订”黄棘之盟”,楚国与秦结成友好联盟。楚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得知秦昭襄王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痛哭阻拦未遂。怀王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

有感于此,司马迁在《史记》中情不自禁发表评论:“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怀王之后的楚顷襄王即位后,对强势的秦国继续妥协退让,割让土地、节节败退。屈原向顷襄王进谏,希望网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争气、为先王报仇。不料却被奸人陷害,再次被逐出郢都。

屈原先是在鄂渚(今武汉武昌)逗留,后来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最后在汨罗江附近一带往返。对于这种流放,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有不同见解,他的研究认为,屈原很有可能是楚顷襄王外派去管理湖南地区的官员之一。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了屈原知悉郢都已破,万念俱灰的最后场景: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在汨罗江注入洞庭湖湖口以上约1.5公里处,潭水很深,相传是屈原投江殉难处,名叫河泊潭,有石碑记其事。


汨罗江,是洞庭湖主要河流之一,因罗国(罗子国)遗民迁徙于此处而得名。汨罗江发源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黄龙山,蜿蜒向西253公里流入洞庭湖。两岸粉墙村舍,桃红柳绿,民风淳朴,水草肥美,具有典型的江南风貌。

说到罗国,必然要提到屈原的先祖屈暇先生。屈暇是楚武王长子,公元前706年前后,屈暇受命率楚军去讨伐罗国,因为轻敌吃了败仗,几乎全军覆没。结果屈暇在郢都之郊江陵的树林自尽身亡,开启了楚国败将自尽谢罪的先例。

罗国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在殷高宗武丁的时候,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今河南罗山县)迁避到了甘肃正宁县。

以后又因封地离周王太近,楚和罗又被周王朝讨伐。由于罗国与楚国血缘关系密切,楚迁至淅川的丹阳时,罗也沿汉水南迁至房县。楚人迁至荆山时,罗又迁至今湖北南漳县的安集一带。

到了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灭掉了罗国。罗人以国为姓,遂改为罗姓。为了防止北进时可能遭到的罗国遗民的骚扰,楚武王于是将罗国遗民迁到枝江。

楚国都城步步迁移,后来又迁到枝江附近。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罗国遗民又从枝江被迁至湖南汨罗江畔的今湖南平江县一带。

当时楚国水运交通非常发达,屈原巡视沅水、湘水后,从洞庭湖进入汨罗江。沿途风光旖旎,溯江而上,屈原来到天岳幕阜山与连云山南北对峙的今平江县地段,发现此地乡风民俗竟与郢都故地无异,特别是当地人一口楚国土话,让屈原倍感亲切。于是屈原徜徉于罗国遗民集聚区的山(天岳幕阜山)水(汨罗江)之间,写就了许多楚辞名篇。

天岳幕阜山是上古伏羲(即楚辞中的“东皇太一”)墓葬地。大禹治水曾经到此,后人留有碑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多次到天岳幕阜山祭拜伏羲神。巍峨高耸的天岳幕阜山,沟壑幽深,树木茂密,生长着艾、兰等无数香草植物,形成一道与世隔绝的天然生态屏障。山下汨罗江水静静流过,江的两岸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迁徙至此的罗国遗民,生活在天岳幕阜山脉一带,始终保留着荆楚风俗习惯。后来从山居文化逐步走向农耕、兼捕猎生活,不少人口逐步从大山深处向洞庭湖区、丘陵地带迁移。

作为楚国三闾大夫的屈原,来到汨罗江畔,他对罗国历史和罗人这门血缘上的宗亲应该是非常清楚和习惯、心仪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在不可能返回故乡的情况下,在汨罗江畔感受一种家乡、家园、家人般的氛围,应是屈原人生弥足珍贵的一段温馨时光。

笔者认为,屈原的众多作品,包括《离骚》、《九歌》、《天问》等,或许都是他生前在今平江县一带徘徊彷徨时所作。屈原一边关心着楚国郢都的时局安危,一边回首自己60多年走过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血液里流淌的文化积淀在汹涌澎湃,觉得有必要形诸文字,系统阐发心中所思、所想、所感、所念。于是借罗人风俗、采天岳香草,下笔千言,文思如潮,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爱家之情,无意间留下了一系列后世与《诗经》齐名的楚辞瑰丽名篇。

王逸《楚辞章句》说得好:”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 今天我们尝试用号称“古楚语的活化石”的平江话,来朗诵屈原诗作,真的是字字押韵、朗朗上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京广铁路湖南汨罗市车站以北玉笥山东约五里的汨罗江对岸,有一片连绵起伏的丘陵,名叫汨罗山。山上2公里范围内有12座高大的墓冢,大小几乎相等,都是高五六米,底盘约八米,四周环植扁柏、青松。墓前均立一石碑,上面刻着“故楚三闾大夫之墓”。哪座为真,无法辨别。这就是所谓的“屈原十二疑冢”。

那一年的农历5月5日,屈原投江自沉,汩罗江边的罗人纷纷划船奔往屈原投江处,想抢救这位楚国贵族。人们一边为屈原招魂,一边担心江中的鱼虾啃噬屈原,纷纷把粽叶包裹的米食投向江中喂鱼虾。传说屈原的尸体直到十天后才被打捞上岸安葬,所以平江民间有大小端午的说法。大端午是指五月一十五日屈原尸体打捞上岸的那一天。

而平江民间传说,屈原怀沙沉江之处,是在今天平江县城关镇澄潭村地段的“澄潭”,此处江水清澈、水面开阔、深不可测。平江老县城以前有三座屈原庙,城东还有屈家巷,东街老街年年龙舟赛时节设祭龙坛。

平江民俗专家彭以达先生在他的著作巜古罗文存》指出:"公元923年,(唐朝)改昌江县(为平江县)名时,就以屈原的名字(平)和他忠魂依归的江作为县名,从此平江名称千年不变,就是对屈原的永久纪念。”

清咸丰五年(1855年)时任平江知县的俞凤翰,曾经撰写一副对联悬挂县衙门前:

是邦田少人多,介鄂赣两省上游,区爽挹君山,岳州本由天岳置;

自查地以人传,吊汨罗千载鸣咽,水魂依沙港,平江或因屈平名。

屈原,名平、字原。俞知县撰联之意,岳州本由天岳(幕阜山)置,平江或因屈原名。江河不废万古流,以此作为对屈原的永久纪念。由此可见,从屈原之名(平)和屈原所投汨罗江各取一个字,将一个地方命名为“平江”,来永久纪念这位亲民爱民的楚国贵族,纪念这位舍生取义的伟大爱国诗人,应在情理之中。

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屈原祠大殿后,有屈原衣冠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三峡工程上马,秭归老县城归州全部被淹,屈原祠也随之第三次迁建。迁徙的屈原衣冠冢四周石阶石栏环布,翠柏苍松掩映。内柱有:“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楹联。坊额间嵌着一块《重修楚大夫墓碑记》。南宋诗人陆游路过此地曾作诗凭吊: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涛声似旧时。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这一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他三人是: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作者 杨喜平)

[责编:张德会]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本文重点讲:2009属什么生肖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

关于作者: z607.com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