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巨蟹座

美的历史

  

  在古老的汴水之滨,镶嵌着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中国最大的县级区——埇桥区。

  埇桥其实应称为“甬桥”,1999年撤地改市划区,不知为何用“埇”字?埇桥区原名为宿县,位美的历史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东北部,历史悠久,原区域幅员广大。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拨西南十九集归新建的涡阳县。复于一九五零年分原县属的西部置濉溪县,一九六四年,再拨湖沟等四个公社入新置的固镇县,今面积为两千七百九十三平方公里。

  埇桥区东邻灵璧,西靠濉溪、萧县,南连怀远、固镇,北接江苏省铜山。京沪铁路纵贯南北,是徐(州)、蚌(埠)间的咽喉。枕山带河,位置十分重要。

  古代埇桥区境内主要为淮夷等少数民族部落居住。周初大封诸侯,墉桥区为宋国辖属(春秋时今墉桥区境内有“宿”、“竹”等小国,战国时有“符离塞”、“竹邑”),宋灭,归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埇桥区境内置有“竹邑”、“符离”、“蕲”三县,属泗水郡。

  西汉时,属沛郡,东汉属沛国。

  三国时,入魏,属谯郡。

  西晋时,竹邑、符离,属沛国,蕲则属谯国。

  东晋时,因墉桥区地区沦为战场,故苻离等县先后撤销,侨置、增置区划日渐增多,蕲县侨置今安徽省巢湖地区。

  南朝,刘宋,萧齐时,蕲县仍属谯郡,北齐废入符离。北魏增置南济阴郡(今古符离集)。南梁,改蕲县为蕲城县,增置蕲城郡。另置淮阳县(今埇桥区解集),东魏改称斛成县,北齐废。东魏复侨置顿丘县(今埇桥区灰古堆)。后魏置定陶县(今定陶山下)。东魏武定六年置新丰县(今埇桥区夹沟新丰),同时置广平县(今濉溪临涣东北),复将苻离县改为雎州雎南。

  隋朝统一中国,隋设埇桥镇,设符离县,并改蕲城为蕲县,皆属彭城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符离县仍属徐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并诸阳县(在今濉溪县诸阳山下)入苻离,并移治竹邑城(在今濉溪县古饶集附近),蕲仍属徐州。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并谷阳(今固镇县)入蕲县,改治谷阳城,后迁回故治。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属彭城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归徐州。

  

  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割原徐州属之符离、蕲,原亳州属之临涣,原泗州属之虹县,建宿州,治埇桥镇。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设州郡团练处置使。唐末水毁州城,曾一度移治于符离,后复旧治。所属符离、蕲当今墉桥区境内。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旧制未变。

  北宋初年仍为宿州(辖符离、蕲等地)。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建保靖军节度,属淮南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改属淮南东路。

  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宿州入金,伪齐于此设招受司。后为宋将王德收复。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再次入金,遭屠城,建制未变。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临涣、苻离、蕲三县入州,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元末为张士诚占据。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宿州归属中都临濠府(次年称中立府)。七年(公元1374年),中立府改称凤阳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属安徽省,先后归凤阳巡抚,凤颖淮泗道分辖。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宿州为宿县(俗称南宿州),直属安徽省。三年,即公元1914年,属安徽省淮泗道。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属安徽省第六专区。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埇桥区沦陷,日伪、顽、抗日人民政府三方政权同时并立。抗日人民政府设蒿沟集。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抗日人民政府以津浦铁路为界,分宿县(今埇桥区)为宿东、宿西两县。又于三十年(公元1941年),一度与邻县联合成立“宿灵”、“宿永”、“宿萧”、“宿铜”等边区县抗日政府,不久取消。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日本投降,埇桥区收复,国民党政府划属安徽省第四专区。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恢复宿东县属江淮解放区第三分区,宿西县属豫皖苏行署第三分区。

  埇桥区北为残丘,南是平原,为古战场。楚王负刍四年(公元前224年)秦伐楚,其将王翦破项燕军于蕲。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率戌卒九百人于大泽乡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黥布反,刘邦亲征,败叛军于会甄(蕲、大泽乡、会甄,均在今埇桥区境内)。

  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率起义军于宿州大败官军。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鲁景仁于宿起义反唐,兵占宿州,后加入黄巢起义军。

  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韩世忠奉命抗金,曾引兵渡淮,军驻符离。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占宿州,宋将张浚檄统制王德收复之。绍兴和议后,宿州入金。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出师伐金,双方激战于宿州。因宋将李显忠、邵宏渊不和,故师溃符离。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成组朱棣南征,破宿州,败惠帝军。

  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白莲教徒王朝名于宿州发难反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捻军首领张乐行等曾攻宿州。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孙中山于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张勋大举南犯。宁粤军挥戈北上,于埇桥区(原宿县)大败“辫子兵”。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徐州会战,埇桥区(原宿县)亦为其战场的一部分。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埇桥区(原宿县)解放,奠定了淮海战役胜利的基础。

  以上事实,足证墉桥区的风云变幻,多成为徐淮地区战局的关键。故宿地古称“符离之塞”,其北部山口,昔名为“百战道”。

  埇桥区昔当汴渠要津,又为南北交通之孔道。复有陴湖、武里、流沟、大泽乡诸胜,故历代均有著名文人寓居于境内的符离一带。如王绩、韩愈、白居易、皮日休等,皆与埇桥区之山水结下不解之缘,都曾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写《陈涉世家》,曾不远千里,亲来现场实地考察,足迹遍及大泽乡。

  埇桥区的沃土佳壤,亦孕育了不少俊才名士:秦有葛婴、朱鸡石(陈胜部将,均为符离人);唐有鲁景仁(黄巢部将);明有马皇后(朱元璋夫人)、康茂才(蕲县人)。至于民国以来,诸如吴可、王效白、王恒赵、常俊婷等英雄人物则数不胜数。

  宿州市埇桥有闵子祠,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生活22年的地方,也是明贤后马娘娘、著名画家梅雪峰、梅纯一父子、书法家李百忍、当代著名电影演员杨在葆、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炳淑的故乡。

  据考:埇桥区亿万年前地处海洋浅滩,沼泽众多,灌木丛生。因临近大陆,其河流带来之泥沙,逐渐将其覆盖于地层中。年深日久,碳化成煤。故今埇桥区境内的芦岭、朱仙庄、桃园、蕲县、符离等处地下,皆有煤炭埋藏,总称宿县煤田,并汇濉溪煤田(临涣、童亭、百善、海孜等矿)、淮北煤田(相山、刘桥、朔里等矿)为一体,合称“淮北煤田”,为我国重要煤炭基地之一。

  埇桥区因自然条件优越,故盛产小麦、大豆、杂粮、薯类,为我国主要粮食基地之一。境内之夹沟所产“香稻米”闻名全国。

  此外,埇桥区符离集烧鸡,以其特有的色香味赢得人们的喜爱,远销国内外。另外、诸兰乐石砚也是埇桥名产品。

  埇桥区还分布着许多风景名胜和古文化遗迹。南有陈胜、吴广起义时的涉故台,北有刘邦避秦兵之皇藏峪,东是楚汉相争时“垓下之战”故地,西南有淮海战役主战场双堆集纪念地。

关于作者: 周易天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