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周公解梦

梦见铲雪 梦见自己打死蛇

作品集中的家长里短,怎么讲才不鸡毛蒜皮? 梦见铲雪

作品集创作初期与同学们探讨方案时,经常听到与原生家庭相关的主题:大多都是从百度/知乎/各大公众号上道听途说开始,辅助列举“有个朋友ABCD”因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悲惨身世”,顺便分析ABCD由此而来的各种“性格缺陷”。

然后方案的落点,大多都是闭眼掐指不用算就能想到的那些呼吁重视、关注心理等教育意义。


每次看到这种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设计目的,我↑都很想说:

”格局可以,但没必要”

如果大家想做关于原生家庭的项目,那么大可参考下文中的案例与建议。毕竟,太鸡毛蒜皮的考官也不爱看;而太“虚”的,也没劲。


#1、原生家庭的主题是完全不能做也不好做吗?答案是截然相反的:

完全可以做,而且很好做,但前提是足够从自己出发——在大部分同学把目光都集中在鉴定各大网络热门话题是否能扒拉出一些细节要点用来当做作品集的主题时,发现自我,探索自我的主题则更加有趣且生动,当然,原生家庭的问题也是如此。


汉艺学员X同学从自己头型不好看的烦恼出发形成的作品《柠檬求职记》获 皇艺 服务设计 MA offer

同学们不如从剖析别人家的“原生家庭”的零零总总中走出来,看看自己,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去开展项目,毕竟一些热门的社会性话题,别人能找到的调研,你也能找到,别人能做的问卷,你也能做但是关于自我,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成长背后所承载的风土人情,以及自己的感情与见解,是别人没有办法复制的


汉艺学员 L同学作品 将儿时家乡海边的“嗅觉”回忆通过“通感”视觉化 获 LCC 视觉传达 MA offer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艺术家都会以自己的原生家庭的经历为背景进行艺术创作,但是所呈现的方式,材料的运用却截然不同

比如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的很多作品就是以他的童年成长为灵感来源,运用了蜘蛛,编制挂毯等意象去代表母亲的形象。


蜘蛛 IV 图源:art.china.cn

法国艺术家妮基·桑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标志性以射击为视觉表达方式的大胆创作,也是来源于对自己不幸童年的抗争,以及对女性身份的重新审视。


Portrait of My Lover, 1961

看到这些艺术家的丰富表达,再加上你自身独有的生活经历,自然也会从中生出更为独特的解读。这也是艺术所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没有真正的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独特性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那么,落到自己身上,我们又应如何做原生家庭维度的作品、项目呢?接下来通过几个例子和大家聊聊。

#2、 表达方式一:情绪表达

中国艺术家宋冬,便是将中国人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与自己原生家庭的氛围结合,以自己从小对父亲便一直持有的胆怯、敬畏的含蓄的爱,运用光影投射的形式进行体现——将自己的手,投射到父亲身上,借以表达用含蓄的爱意去拥抱父亲的情感。


抚摸父亲 宋冬作品 图源mmmono.com

“抚摸父亲”这个项目一共有三部曲,在最后一部中,艺术家的父亲已然去世,作者将父亲的照片用影像投射到水上,用手去抚摸水面上倒影的父亲。


抚摸父亲 宋冬作品 图源: k.sina.com

其实不难发现,艺术家虽然在用这种记录行为的形式来表达自己与父亲之间这种“暧昧”的情感,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这种表达中看到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中国人普遍共存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含蓄的爱意表达。

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也正是我们在作品集创作中可以借鉴的——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借以事件投射到作品中去。


抚摸父亲 宋冬作品 图源: k.sina.com

比如汉艺学员C同学,就是从小时候上学前,妈妈给她梳头发这件事的记忆出发,探索了孩子与父母之间距离感和独立的一种纠葛。总体视觉呈现方式是将假发缝进书包里,相对直接,也更有冲击力。


汉艺学员 C同学作品 获 牛津大学 纯艺 BA offer


当然,这样强烈的效果甚至是会引发不适,C同学也收到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反馈,
面试时考官也提到了这一点,觉得这个书包看起来有些“无法接受”。但在C同学叙述完自己的个人感受后,考官还是觉得很有意思。

于是这也就说到了情绪事件表达之外,第二个我们需要着重练习的对于原生家庭的表现手段↓

#3、表达方式二:讲故事,也就是storytelling。

这也是不少院校招生所看重的技能之一,并不仅仅局限于插画专业。比如芬兰阿尔托大学,就强调了要求学生的视觉语言的叙述能力


阿尔托大学作品集要求

相比较为主观个人的情绪表达,这是一种“开放式结局”的表达方式:通过讲一个故事,将提出的问题抛给观众,让大家顺应着惯性自然去产生思考。创作者本身并不会过度干扰,而是观众利用自己的经历来得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答案。这一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ronald van der meijs 作品

举个例子,艺术家ronald van der meijs的装置艺术中,便是记录了以印刷为工作的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激烈对话,艺术家用油墨混合松节油,在展览的过程中渐渐被纸吸收,同时加入了采访录音利用低频率的声音震动传导给观众

用这种方式,既可以让观众站在第三视角去观察两个人的立场,同时也依然可以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ronald van der meijs 作品

关于故事的体量,则是大小均可,重点还是“有血有肉”。比如汉艺学员L同学的《牙齿重生仪式》项目,有插画,也有装置,灵感来源就是她妈妈做的一个梦:

“有次我妈妈给我讲她做梦,梦到自己掉了一颗大门牙,她醒来后就有一种直觉,担心我姥爷的身体。结果那天我姥爷就去世了……

之后我也去搜了周公解梦原文,里面也有写到牙齿与父母的联系。我觉得这个很玄,想继续研究研究,就做了这个项目。”


汉艺学员 L同学作品 获 金斯顿 插画 MA offer

汉艺Y同学则是从更大的时代背景出发,从计划生育的年代背景中调研出女性遭遇(如打掉二胎、节育环…),然后挑选出了这一“人奶浪费”的现象:即使孩子不在了,作为母亲出于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能,还是会分泌乳汁。

所以,在她的作品中,选择用母乳当作新生儿母亲形象,将其冰冻起来放在泥土上去表达女性在那个年代所受到的伤害。当然,母乳这一“材料”很难获得,Y同学也是尝试在各种论坛留言、发帖加母婴群,然后在不断被人举报,被误认为是流氓的经历之后,才艰难的完成了这一项目。


图源:sohu.com

我们甚至可以说,Y同学在做这个项目本身的经历,也是一个很有血肉的故事,这些独特的背景,都势必会给作品带来更多的价值。

#4、干货。

最后,再给苦于找不到与原生家庭相关数据,理论依据只能不断去各大网站挖原生家庭的十大表现方式,十大解决手段这种空洞的概念的同学一些干货。

其实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有一个相关的学术专有名词ACEs(advanc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 ),主要立志于研究儿童时期所遭受到包括家人乃至社会所带来的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研究,以及探究这种问题对于儿童成年后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同时提供了包括家庭,个人乃至社会三方可以提供的应对的解决方案。

像是美国CDC,英国NHS,以及WHO的官方网站中,都有非常详细的分析,数据,以及问卷和相关论坛讲座,记录片的资料


网站截图

如果对于前两种表现方式不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从这几个网站去着手去调研资料,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手法。

总而言之,若是想从原生家庭维度出发做项目,大家还是需要回归自身,去挖掘更加具有个人味道与色彩的“记忆点”,由此发散出的惊喜,才会更有意思。

如果大家还有更多关于艺术作品集或艺术留学的相关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提问。

本文重点讲:梦见自己打死蛇 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转发

关于作者: z607.com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